浩然儿童中篇小说之
《勇敢的草原》
(8)
恰巧也是那一年,塞罕坝草原上闹狼害。场里的领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请来一个打狼能手方爷爷。
到如今还站立在玛瑙坡上的、当作放牧点用的这两间房子,就是那会儿专门给方爷爷盖的。方爷爷就住在这儿,一心一意给牧民们打狼除害。
那一冬一春,方爷爷打的狼可多啦,光狼皮就垛了半截炕。他打了狼,保护了群众和牛羊,全草原上的男男女女都感激他、都尊敬他。
有一回,方爷爷留下一个拉骆驼的人借宿。那个拉骆驼的是个坏人,半夜里把方爷爷杀害了,把所有的狼皮都给驮着跑个无影无踪。
从那以后,玛瑙坡上的两间茅草屋就变得空无一人。一场雨,屋顶塌了;一场风,屋墙倒了,只剩下三面半截子残墙断壁。冰消雪化以后,睡人的炕里长出小树,做饭的锅台长满青草。
今年爸爸当了牧村的支部副书记。他说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可不能改。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远牧经验的文章,也要亲自搞试验,把羊群从牧村周围的草场赶到这儿,建立了放牧点。几个社员伸手帮忙,把玛瑙坡上的这两间屋子重新修起来,变成了爸爸和春妮的家。
早晨,爸爸把羊群赶出白桦木的障子,到草好的地方去了,春妮就急忙地打扫羊栏。
她用铁丝草绑成的笤帚,把四散的羊粪蛋扫到一块儿,再收到筐子里,一筐筐地背到外边的粪堆上。接着,她又从屋后边的坡坎上刨些黄土,一筐筐地背回来垫到圈里。
干完了活计,春妮坐在炕上作功课,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长大当个好牧民》。开头第一句就是:“听爸爸讲起过去斗争的故事,我非常感动”。作文的中间引了一句新谚语:“一只绵羊一亩棉”;接着,叙述她怎样一点点认识到,一只绵羊产的羊毛能顶一亩棉田产的棉花这个道理的。
她写着写着,眼前出现了各种美妙的景致:场部仓库院子里,雪山一样的羊毛垛;承德毛纺厂里,瀑布一般的毛料子;北京展览会上,五光十色的毛织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代表挤在那儿评论;来自全世界五大洲的朋友围在那儿观看;他们一个个脸上发光,嘴上不住地夸奖,都说塞罕坝上的牧民真能干,塞罕坝上的产品真叫棒!
七
一群小蜜蜂,围在水缸沿儿,嘤嘤地飞舞;两只百灵鸟,登在白桦障子上,啾啾地吹着口哨。
春妮抬头朝窗户外边看一眼,发现太阳已经偏斜,到了给爸爸做晚饭的时候了。
她收拾起纸和笔,又抱柴禾又刷锅地一阵儿忙碌,莜麦面的烙饼,熬豆角,转眼之间就做熟了。
她挎上柳条编的小篮子,掩上屋的木板门,迈出白桦障子的栅栏门,一步一步地下了山坡。
昨儿个夜晚下过一场大雨,喜雨洒遍大草原。大草原上的青草更绿,鲜花更艳;群山显得近,大地显得宽,那高高的天空,让人觉得更高更蓝,真叫豁亮呀!
玛瑙坡背靠孔雀岭,面朝如意河。山坡和河岸的树林子里,雨后钻出许多大蘑菇。塞罕坝上的大蘑茹,就是在全世界著名的“口蘑”,产量多,吃着香,营养最丰富。
春妮来到树林子里,拣一朵,又一朵,满满一篮子挎回家。她用柳条枝儿,把蘑菇一朵一朵地串起来,挂在屋檐下边。等它们风干以后,拣好的送到土产收购站,留次的放到冬天,自己家里做菜吃。
一匹大黄马,从如意河那边,从山坡下,旋风似地跑过来。牧村的民兵连长跳下马。
“春妮,给你爸爸的一封信!”
春妮接过信一看,封面上写着“赵丰原同志亲启”几个大字,旁边还盖着一个“急件”的红戳子。
“哥哥,在我们这儿吃饭吧。”
“不啦,我还得到别的点上送信去哪!”
民兵连长蹿到马上,一阵旋风似地冲下山坡,过了河,转眼间就没影儿了。
春妮有些惋惜地朝那人马消失的地方看一阵儿。空旷的大草原,难得有串门儿来的乡亲,春妮多希望民兵连长在他们放牧点的炕上坐一会儿,说说牧村的新闻呀!她回到屋,把信件收到小箱子里,赶紧到如意河边迎接爸爸。
夕阳照耀在塞罕坝大草原上。高高低低的百草的梢头,都蘸满了红色的霞光。
清风吹拂在塞罕坝大草原上。起起伏伏的山坡和丘陵,好似海洋滚起波涛。
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深,那么远,望不到头,看不到边,瞅不到村落,更遇不到过往的行路人。
突然,茫茫大野的地平线上,像冒起一股烟,又像升起一团云。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