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言论之《对自传体长篇小说答记者问》(2)
(2025-01-21 06:51:46)
标签:
浩然言论自传体长篇小说苍生文学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言论之
《对自传体长篇小说答记者问》
(2)
一个作家成功得有天分,或者说首先得有天才,得刻苦钻研,得对艺术入迷,但是,也须靠机遇和缘分。而且机缘有时又起着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我在《友好报》工作不顺利,被“编余”,决定调到太原,当《太原日报》的工业记者。如果那样真的成了事实,我就等于被连根拔掉:离开生活基地,文艺界亦没有根基,到人地两生的地方,一切都得从新开始,很难预料后来的道路会是什么样子?
吃完了欢送宴会,我回到家里如果不是胡思乱想,如果不是桌子上放着一本新书《愿望》,就不会萌生撞撞运气的念头,就不会把《喜鹊登枝》送到出版社,那么,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我的这一步走对了,还迎来了以后的机遇。
如果不是赶上巴人先生那几天正扭了腰,在家里休息,他就不会向编辑部讨稿子看,《喜鹊登枝》就到不了他手里,他就不会发现社会上有我这么一个人存在。结果他发现了我,看了稿子就引起兴趣,就主动当责任编辑,于是我这个文学新人就走出来了。书出版了,而且被留在了首都,留在了冀东家乡。这次的机遇决定了我的命运。
因此,我迷信机缘,它能对你终生起着决定性的重要的作用。
我的一生都由机缘决定的,机缘决定我人生的每一个脚步。
不是父亲堕落而死,我回不到蓟县农村。不是舅父变心,我就不会投到共产党的怀抱。不是被派到党校学习,我接触不到《社会发展简史》,我也不会一步一步地按照母亲遗愿,爱好社会主义和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
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总方针,才有我以后所走的路。不是在《乐土》中饱尝民间文学、地方戏曲、古典文学的熏陶,我也不会选定文学创作这条道路。
总之,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获益者,或者说我是既得利益者。
五、您对文革时的经历有什么看法?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自一九五八年以来推行的那种政治路线、经济路线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被卷进狂热的浪潮里,惟恐被大队丢下,紧紧追上,一边追赶一边“斗私批修”地“自我革命”。
“文革”开始,正是我走向成熟时期。短篇小说发表了一百多篇,出版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新春曲》、《珍珠》、《蜜月》、《杏花雨》、《老支书的传闻》、《小河流水》等等十本短篇小说集。第一部长篇《艳阳天》写完,而且得到成功,文艺界、读者中普遍反映良好,人民艺术剧院、中国京剧团、评剧团都要搬上舞台,很多名家如京剧团的汪曾祺、人民艺术剧院的田冲,蓝天野要执笔改编,电影厂已投入拍摄,而且第二部长篇小说已经开笔。
在文学创作队伍里,我是个胜利者,我要继续前进了。我对未来充满激情和信心。
就在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我又转弯子,紧紧的追赶。我要经风雨见世面,要斗私批修,要斗批改,要下放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当时对我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总结一句话: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就没有我,如果革命不如此干,共产党不犯错误,我比现在好;我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会充分利用我的聪明才智,发挥我的天赋、热情,艺术上有更高的升华。然而,当时我整日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我被歪曲,被利用,被戏弄,还要常常自发的“在自我头脑中闹革命”!
这就是我的状态!
我不被社会所理解,我被文艺界某些人有意地歪曲了,在文艺界制造了我的虚幻影像,至今未能“平反”和洗清。
在文革期间我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积极贡献的。
第一,我的两部作品坚持写生活写人物,写人情世态,对当时流行的创作之风:《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的“小说样板”是个迎头痛击。第二,他们推行“样板戏”创作经验,我当时没有认识到是阴谋,总觉得有些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有片面性的歪曲。比如“三突出”,光强调写作时的“三突出”不全面、不正确,应当从生活开始,从深入生活就强调“三突出”。所以我到处讲解深入生活,几百场谈深入生活的体验,上百篇文章谈深入生活。讲解深入生活,讲解深入生活实践体验。在彼时的文坛上,这形成了另一种声音,一种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对当时的文艺界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形势之下,我没有利用我在社会上的影响,搞任何整人的勾当,没搞歪门邪道,没有顺应《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的样板的路子,顺水推舟地把他们开出的路子往前推进,而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尽力地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使《虹南作战史》的路子受到抵制,使它变成无声无色,最后销声匿迹,使群众对正确东西有了希望有了信心。今天看来,在那段历史上,我起过正确作用,不应该认为有罪过。
在中国展开对“左”倾错误进行揭批清理之初,国际上一次讨论中国文学现状的会上,有一位外国评论家说:那时只有浩然的小说创作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中国到处一片彻底否定我的浪潮中,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是很欣慰的。想到我们国内,最了解中国当时情形的中国人,对这些却视而不见,却无暇顾及,甚至人云亦云,说些无限扩大灾情的怨言,实在可悲!
发表于《苍生文学》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