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散文特写之《大地的孝子——陈宏志剪影》(1)

(2025-01-02 08:01:08)
标签:

浩然

散文特写

大地的孝子

通州文史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散文特写之

大地的孝子——陈宏志剪影

1

     过去,通县玉甫上营是个有名的穷村。最穷的年头,劳动日分值低到两毛钱。在穷的村子里,并非全是“倒霉”的,也有人“走运”。陈宏志就是少数走运者里边的一个。他家庭政治条件吃香,他本身也有好多优越条件:中学毕业,正是青春年少十七八,精明能干,性子好强;派他养猪,很快就变为行家,让他开手扶拖拉机,不久便成了能手;加入共青团之后,大伙就选他当团支书;上边的领导喜欢,下边的社员待见,那真是“胡萝卜刻的娃娃,大红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陷在玉甫上营这个穷窝里老受穷呢!

通向“享福”的方便之门,果然朝陈宏志打开了:城里的工厂一连三次来招工,队领导都推荐陈宏志,他却避而不走,坚定不移地要求留在玉甫上营。人们对此大惑不解。

陈宏志并不是傻瓜。他是个有感情、有志气的人。陈宏志对玉甫上营这块土地的深情,使他不忍心弃之而去。他四岁死了父亲,母亲给在北京工作的哥哥看孩子,把他托给乡亲刘家五婶子照料。要说五婶子对陈宏志,那可比亲儿子还亲:把掺了糠菜的饭给自己的儿女们吃,把净面的贴饼子和窝窝头给他吃。陈宏志管五婶子叫“妈”,经常说等长大了,挣了钱先孝敬“妈”。五婶子每当听到这句话,就动情地叮嘱道:“乖孩子,等你们这辈人长大,别让咱玉甫上营再冒穷烟就好了!……”陈宏志长大成人,经常回想这句话。并把这句话当作生他养他的这块大地对自己的召唤。他说:“我从穿屁股帘那会儿起,就吃乡亲们用汗水种出来的粮食,如今有了点知识,只管自己,不顾乡亲,那叫忘恩负义。孩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玉甫上营这块土地培育了我,乡亲们把我教育成人,我就得为改变这块土地的面貌出力气。我要跟乡亲们一起拔穷根、找富路。这就是我的志向!

 

一九七五年,二十四岁的陈宏志接任了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成了玉甫上营的“第一把手”。

陈宏志是这个村历史上的第十三任党支部书记。以往的支书,平均计算每任只有两年。那么,小小的陈宏志能干多久?

有人用看透了一切的口气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不犯个错误、跌个跟头下台,就是镀镀金,捞点资本上调。”

陈宏志就算有志气在支书的位子上长久干下去、干一番事业,那也是“难如登天”。因为前边的领导者们留给他的是一个穷家当、烂摊子:二百四十户的村子,集体欠国家贷款二十四万多元(一年光付利息,就得掏出一万多元),社员欠集体的超借支六万多元;玉甫上营摸着脑袋算个人,每个人都背着三百七十五元的“饥荒”包袱。大队的固定资产不足八万,穷得连办公纸都买不起!……邻村有人断言:“就是皇上二大爷当支书,也救不了玉甫上营的穷命一条!”

陈宏志上任之后,还没有把要抓的工作捋出头绪,就赶上市里发起“狠刹超支借支风”的运动。在电话会议上,市委一位领导讲话的时候,点了两个“超借支”风刮的严重的村子,其中之一就是玉甫上营。

坐在会议室的陈宏志,听到点名,脑袋嗡地一声响,有几分钟处于痴呆状态。市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变产还钱”。玉甫上营的党支部九名支委,除了陈宏志和另一名之外,其余的都有超借支的问题。有的竟欠着一千四百元的重债!而他们一个个都穷得叮当响,住着旧的房子,骑着破车子:就是逼死他们,也没什么“产”可“变卖”,哪有还债的钱呢?

这样的现实,对新任支书陈宏志来说,是沉重的压力,同时也促使他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认识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他醒悟到:要拔穷根,光靠种地、光抓粮食不行,必须搞多种经营:在种地的同时搞起工副业生产,才算找到真正的富路。他一面带头参加农田劳动,一面亲自跑门路,从京棉三厂搞到下脚料,又跟服装公司搭钩找到加工成品的销路,办起个加工无纺布的小工厂。接着又搞起点焊厂、铸铜厂。新路子一起步就收到实效:光是加工无纺布这一项生产,一年多的时间就净挣两万多元。社员收入增加了,也偿还了部分贷款。

万万没有料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九七七年,也就是玉甫上营的生产面貌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年轻的支部书记陈宏志因为带头搞了工副业而被加上“脱轨转向”的罪名,在永乐店的三级干部会议上,遭到严厉的批判。

这种不白之冤,使得陈宏志很痛苦,甚至被逼着作“检讨”的中间,都忍不住地哭了。但是,他的信念没有动摇。他想,实践证明,自己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工副业是对的,是有成效的,是有光明前程的,我没罪!为了使玉甫上营快拔掉穷根,快走上富路,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不光坚持干下去,还要大干!

有人好心地警告他:“你这样顶着,可有危险哪!”

陈宏志说:“这个我明白。可是,不冒着风险干下去,咱玉甫上营啥时候有个出头之日呢?能这样没完没了的穷下去吗?”

玉甫上营的群众在陈宏志为首的党支部领导下,一面平整土地,变旱田为水浇田,想方设法多生产粮食,一面广开门路,发展工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三年后,他们终于还清了拖欠国家的全部贷款,填平了多年挖下的债窟窿,从身上卸下了“饥荒”负担。实践的结果和党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都证明,陈宏志那个“冒着风险干下去”的决心下对了。

陈宏志变成一个“吃香”的干部,上级要把他上调重用。陈宏志却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继续留在村里工作。他说:“眼下,玉甫上营不穷了,可也不富。我要跟乡亲们一块儿,创造出一个富起来的玉甫上营!”

 

在一个创业带头人来说,失败是严重的考验,胜利则是更严重的考验。

玉甫上营在开拓致富道路的征途上,现实生活不断地给陈宏志提出新的问题,逼着他用自己的行为作回答。回答有多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只选一种,即处处事事从“公”字出发、迈正直的脚步。

村里的工副业发展了,要从搞农业的劳动力里抽调人。在农田干活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又脏又累,哪如到工副业干活既舒服、轻松,又能多得报酬呢!陈宏志的媳妇也想离开农业到工副业摊子去。她年轻,手巧,尤其是党支部书记的家属,她想去就准能去成。陈宏志却做她的工作:“凡是大伙儿认为是有便宜的事儿,咱们家的人都是往后靠、别伸手。这样,我说话才硬气,才能让群众信服。”他的妻子被他说通了思想,一直坚持在农田里劳动。有些不安心农业的人,见支书的媳妇不动窝地干农业,也不好挑肥拣瘦地找干部的麻烦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