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短篇小说之
《夏青苗求师》
(1)
一
夏青苗今天到农业社里拜师傅。在没来之前,他就把师傅的根根底底打听清楚啦。
师傅是个牧羊员,名叫杜俊峰。村里人都尊敬他,不愿提名道姓,大几辈小几辈的庄亲,都叫他杜大叔。杜大叔今年五十七岁,从七岁起到眼下,没有一天离开过羊群;苦挨了,罪受了,浑身的本事也练出来了,庄里人都说他的肚子是万宝囊。多瘦的羊到他手里,过不去一个月,保管让它膘饱肉肥;牲口得了多么难治的病,只要让他守上那么一晌,就能找出病源,设法治好。他的这套本事,连县兽医站那个上过大学的医生,都非常佩服,常常跑四十里路来找他请教。
夏青苗老早就听爸爸讲过杜大叔的故事,他很佩服这个老农民,更羡慕他的职业。爸爸一提出要送他到农村参加劳动,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杜大叔,决心要拜杜大叔为师。
还有这么称心如意的事儿吗?他来到农业社跟主任一提这件事儿,主任就满口答应。
他背着铺盖卷,提着书包,跟在社主任后边,轻快地朝前走着,心里多么高兴啊。今个是他走向生活的第一天,马上就要从中学毕业生变成农业社的牧羊员;从此以后,他要多工作,少休息,老老实实地跟着杜大叔学习,把杜大叔万宝囊里的东西都承受过来,装进肚子写出书,发展老农民的经验;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生产大量的鲜肉、羊毛,当一辈子畜牧专家……
夏青苗完全沉浸在欢乐向往里了,山跟他欢笑,树也跟他招手,连脚踩石头子儿的声音都是好听的。他走着走着,抬头一看,社主任正用两只明亮的眼睛看着他。
主任和青苗的爸爸是老战友,青苗的来临,给他带来很大的喜悦,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走一节儿,他停住脚步,又一次叮嘱青苗说:“青苗啊,千万要记住你爸爸那句话:事情可不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一个知识青年,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庄稼人。另外,我们这个社底子薄,对你照顾也难周到……”
青苗抢着说:“主任,您就放心吧,天大的困难我也不怕,我不会给我爸爸和我们学校丢脸。”
主任听了笑着点点头,又说:“杜大叔这个老人的脾气很倔,你乍跟他在一块儿也许不习惯;等混熟了,摸准了他的为人,就会从心眼儿里敬他。你跟他要虚心、勤快、听话,他就不待见冒冒失失的轻浮人。”
青苗顺从地点点头。
他们穿过一片枣林,走进一座大院落;进了栅栏门是一片空场,靠北墙是一排朝阳的棚子,西边是两间很矮的草房;草房上用秫秸扎成的窗子朝外撑着,一缕青烟从里边飘出来,接着又传出说话的声音。
“杜大叔,别生气啦。这回你可不简单喽,专员的儿子、高中毕业生拜在你的门下当徒弟,多光彩呀。嘻嘻!”
“你别再胡说好不好?我又不是招待所的服务员,好多重要事儿都忙不过来,不想瞎耽误工夫!”
这时候,青苗他们已经到了窗下,主任紧走一步,大声朝里边喊道:“杜大叔,青苗来了。”
里边没人应声,他们就走了进去。
这两间草房通连着,南边是一条贴山炕,地下有个连着炕沿的锅台,墙上挂着保险灯、鞭子和水壶。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半躺在炕里边,炕一端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那老头矮个子,背有点儿驼,窄窄的长脸上,镶着两只又小又亮的圆眼珠;毛蓝布褂子的左大襟上,缀着黄铜扣子,腰间束一条青色褡布,脚上穿着一双钉满大铁钉子的双脸儿鞋。青苗没见过这种打扮的人,但他看着很顺眼,越看越显得精神。只见老人紧锁眉头,耷拉着脑袋,不高兴地吸着烟,浓浓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缠绕。不用问,这一定是杜大叔了。青苗心里热呼呼的,忙上前喜笑颜开地喊了一句:“杜大叔”,然后,伸出手去。
主任在一边介绍:“对,这位是杜大叔,这是夏青苗,往后你们就在一块儿搭伙计了。”
杜大叔从嘴里移过烟袋,还是沉着脸儿,朝青苗伸出来的手瞟一眼,说了声“坐下呆着吧”,又转过脸去对社主任说:“主任,我们这个队的羊,用不着两个人放,还是把这位学生派到别的队去吧。”
主任奇怪地问:“您不是老早就嚷忙不过来,要找个帮手,怎么又说用不着了呢?”
青苗也凑到杜大叔跟前说:“杜大叔,我是来拜您当师傅、学本事的,我哪队也不去,就跟您一块儿。”
杜大叔勉强朝他笑了一下,说:“唉,学生,你们干不了这一行呀。一天到晚跟着哑巴牲畜风里雨里满山遍野跑,那是份受苦的事儿。农业社是缺不了你们这样念过书的人,一定要干,就在办公室里当个会计、技术组里搞搞试验,倒对付得了,干放羊这个差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青苗连忙说:“行,我决心干放羊这个差事,什么苦都能吃,您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主任明白杜大叔的心事,帮着解释说:“就是呀,我保证青苗服从您领导,您就答应了吧。”
杜大叔说:“分量轻重,我心里掂得出来,说不行就不行。咱们不如来个先关门,免得往后闹不好,对不起夏专员。”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