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著作后记之《北京街头》后记》
(2023-09-10 19:58:32)
标签:
浩然著作后记北京街头焦庄户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著作后记之
《<</span>北京街头>》后记》
作者有幸在北京居住了几年,目睹我们首都的发展和变化:她越变越美,越变越可爱;在她怀抱里生活得越久,对她的爱也就越深沉。
她时时刻刻都在激动着我的心。
我想歌颂北京,赞美北京的人。
然后,我的手多笨呀!我为她写过诗,可惜我没有诗人的才能,抒发不了我对北京的爱情;我为她写过论文,可惜我没有政论家的本领,表达不了我对北京人的敬慕。最后,我不得不采取这个最幼稚的办法——把见闻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于是,写下了《北京街头》这样一串小故事。它没有诗的情调和意境,也没有论文的哲理性和概括性。它是生活现象原始的、点滴的记录。
这些小故事,都是我们首都生活面貌的一些小小剪影。本来,我应当写一些北京城里惊天动地的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事例触目皆是;我也应当写一些动人心弦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典型更是不胜枚举。我只写了日常生活里的一些琐屑的事情,是因为出于一种用心。尽管我没有把自己的心意和计划完善地表达出来,我相信读者同志是能够理解的。
这些小故事,都是我在北京街头来往中,见到、听到、或者是联想到的。在日常生活里,每有所感,不肯任其消失,一时又写不出一个成型的作品,便捕捉下来,记在本子上。我给每件有所感触的事情都加个小标题,记下它的面貌,也记下我的认识。日积月累,不觉记满一本子。我珍惜这个小本子。
我没有在首都各界深入研究过生活,所记取的东西,几乎都是它们自动撞到我头上的;一次再次地撞到它们,不得不稍加留心,再经过一点思索和研究。我没有发掘出最新、最美、最深刻和最能表达我们首都生活面貌的事物。尽管我是个幼稚的青年人,如果不是满足生活表面现象的冲动,多花些心思,总会比现在要看得深刻一些。
去年冬天,在《北京日报》和北京出版社的同志们鼓励下,我动手整理这本笔记。我从本子和记忆里翻找,对哪一件事情兴趣最浓,写起来又方便,就先写它;怎么写着顺手就怎么写。在技巧方面,我想得不多,所以它们都是粗糙的。尽管我是个手笨的人,如果多下些苦功,总会比现在要写得艺术一些。
辑在这里的一共十五篇,是从已经写出和发表过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成集之前,对每一篇都程度不同地作了一番文字修饰,基本情节和格调没有太多的改变。它们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写时,为了故事完整,也稍加润色和剪裁。用“我”的口气写的那几篇中的“我”,没有一个是作者,都是虚构或是讲故事给我听的人。这些小稿,大多数发表在今年的《北京日报》文化生活版上。写作期间,作者得到编辑部很多帮助。这本小册子里包含着他们珍贵的劳动。
这些小稿发表之后,意外地得到读者们热情的鼓励。很多没有见过面的同志都写信来督促我多写,有的还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整理成材料寄给我,要我编写。这些热心的同志不仅给了我写下去的勇气,也给了我许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启发。在这里,让我对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在修改最后一篇稿子的时候,我正坐在郊区一个欢乐的农家里,在收音机播送着从首都传来的音乐声中,写了上边这样几句话,作为这本小册子的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