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散文特写之
《遍地英雄唱新歌——小靳庄抒怀》
(1)
在百花竞开、稻谷飘香的珠江之滨,我听到来自蓟运河边大平原上震动人心弦的进军号声,那是宝坻县小靳庄社员们的诗歌朗诵。
多么熟悉、亲切的故土乡音!
多么洪亮、高昂的时代强音!
我望着那满江云霞似的波光荡荡,望着那两岸玛瑙般的荔枝累累,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我多么想飞回北国津郊那个小村庄去,加入那个大合唱的队伍呀!
……
我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我踏上了小靳庄的土地。
这块土地,我本来是熟悉的。它跟我的故乡只有一河之隔,应该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童年时代,因为贫困所迫,我曾到这里投过亲。我在这个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方,看到无边的大洼里,覆盖着茫茫的沥水,禾苗的梢头,伴着逃荒的穷人,在那里挣扎;较高的地方,铺着霜雪一样的盐碱,饥饿的乌鸦,望着躲水的灾民,在那里哀鸣……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民们,生活在苦海中,这里的农民则在苦海的最深处。
现在,这里的土地变了!大大小小的排灌河渠和高高低低的输电网,像经纬线一样,把大地切裁得整整齐齐。
小靳庄的大地是五彩缤纷的:高粱似早霞,玉米赛黄金,正在壮粒的稻田如镶嵌的翡翠,正待收割的大豆,在微风中摇动着串铃。……
小靳庄的大地是沸腾喧闹的:汽车的胶轮滚,拖拉机的马达鸣,挥镰割伐的响声,交织着革命样板戏的歌唱声……
我走进了小靳庄的街头。
这样的街头,对我来说,是多么亲切啊。这一带地方,和我的故乡毗邻相连。解放战争时期,我曾随着参战的大队人马经过这里,借宿在老乡家。我看到在那低矮的土屋里,农民们正愤怒地斗争地主和反革命分子;我看到在那坍倒了墙壁的街道上,农民们正踊跃地凑集着支援前线的米粮;我看到在那被烧毁的丛林中,农民们赶着驴驮、抬着担架,勇敢地奔向枪炮轰响的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解放区的农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里最贫困的农民所作的贡献,应当说是特别珍贵的。
现在,这里的村庄变了,一幢幢瓦房,一道道新墙,杨、柳、榆、槐栽满街,枝叶成荫干成行。学校、商店、图书室,还有社员的政治夜校和运动场。
小靳庄的街头是琳琅满目的:院墙是诗歌的画廊,吸引人们的眼目;屋壁是PLPK的专栏,激励着人们的战斗热情。……
小靳庄的街头是热气腾腾的:小学校正召开赛诗会,幼儿组正进行精彩的儿歌表演,大喇叭正播送从首都北京传来的声音……
我见到了小靳庄的社员。
对于人民公社的社员,我一直以为还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鼓舞下,我立志向贫下中农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贫下中农的一名歌手。二十五年来,我曾经遍走北京、天津、唐山这一带地方的乡村,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写出了一些表现他们斗争生活的作品。可是这一次,当我跟小靳庄的人见了面,立刻感到崭新的学习课题摆在面前。他们那崭新的面貌、豪迈的言语,强烈地震动着我的心弦!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这一见使我更不能平静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五年,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WHDGM的战斗洗礼,经过PLPK运动锻炼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思想境界更高了,英雄形象更美了,革命斗争事迹更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及时地、正确地、深刻地反映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这样一个专业写作者来说,怎样才能加入社员们大合唱的行列,跟他们发出同一的心声?这是一个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回答的根本问题!
小靳庄的党支部书记握住了我的手。他跟我讲起小靳庄党支部怎样在“十大”精神鼓舞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以革命样板戏为榜样,率领广大社员,英勇顽强、朝气蓬勃地向思想文化领域进军,从而使小靳庄人换思想地换装,产量已经过了“黄河”,今年又将跨过“长江”,使“十年九涝”的大洼变成了米粮之仓!……
我一面听着,一面端详着他。在珠江之滨,当我听到这位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办政治夜校,领头创作革命诗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先进事迹的时候,把他的年龄估计得过大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仅仅是一个刚学会迈步走路的小孩子。二十五年来,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风云烈火的搏斗中,他锻炼成长。一个逃荒躲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后代,逐步长成一个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那么,在我国广大农村里,无产阶级WHDGM以后,涌现出这样多新一代“雄心壮志盖山河”、“为革命永拉上坡车”的基层干部英雄人物,不正是我们应当大歌大颂的吗?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