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第四部(42)

(2023-03-15 08:48:55)
标签:

浩然

长篇小说

金光大道

芳草地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四部

42

     周士勤又压着声说:“支书,你可得好好给村长当当参谋,那个亲事指望得上吗?傍年根,我到莲子坑串亲戚,那村有个在北京念大书的人说,陈老师的爸爸不赞成她嫁给庄稼人。为这个,还要把陈老师调回北京去哪。”

    高大泉沉思了一下,说:“这倒可能。不过,这得看陈老师和铁汉他们两个人的心气咋样了。”

    周士勤咂着舌头说:“去年有人一传说这两个人搞起对象,把村长他妈高兴个啥似的,我就犯嘀咕。这样的事儿,哪有这么容易成功的呀?人家大城市的人,能看上咱们泥腿子?我看哪,不如劝劝村长,可别剃头柜子一头热。像他这样的棒小伙子,又是先进的头面人,在咱农村找个可心的媳妇,还难吗?”

    高大泉听周士勤这样说,没有表示什么。他心里却暗自思忖,觉得今天让朱铁汉去天门镇一趟,完全做对了。两个人正搞着恋爱,总不见面,就算没有人反对,也难多了解;如果成不了,当面谈谈,好说好散,互不耽误。朱铁汉在处理这件私事上,太不抓紧了。也难怪,他担着重职务,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怎么好过多地分心,想自己的婚姻事儿呢?朱铁汉不是那种浅薄的人哪!

    他们又谈了一些旁的事情,特别是当前那个集中一切财力,准备大闹春耕的事情,才分手。

    高大泉应当回家了。今晚上没有安排会议,正好跟家里人照照面,商量商量过节的事儿。他是在县里参加四干会的时候,决定留下,到党校训练班里学习的,都没有回家看一眼。他身上的绒衣,是在城里买的,脚上的棉鞋,是求跑运输的社员捎去的。他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昨天回来,一进村就遇上麻烦事儿,接着又开会开到后半夜。他只好在办公室里,跟朱铁汉搭伙睡了。今天,他回家吃过一顿饭,只是见到了两个孩子、高二林两口子。媳妇吕瑞芬在副业组当组长,也是从早到晚地忙,两顿饭都没有碰到一块儿。高大泉到副业组走过一趟,跟吕瑞芬见了面。可是在那种场合,只能谈工作,不能,也不便谈夫妻之间的家常话。吕瑞芬是有许多话要跟高大泉说的。高大泉从吕瑞芬问起“晚上回不回家”那种神情中,知道她有许多话要说。高大泉不是同样有许多话要跟媳妇说吗?他们是一对好夫妻。他们也在恋爱。从成亲那时候起,他们就一直“恋爱”到今天。他们的这种恋爱,不像周丽平和吕春河那样秘密地两地相牵,不像朱铁汉和陈爱农那样“云山雾罩”;也不像刘万和曲贵香那样“如胶似漆”,更不像赵玉娥和秦文吉那样,因为“分而又合”的原故,在感情上留下了焊接的痕迹。高大泉和吕瑞芬的爱情,建筑在深深的朴素阶级感情的地基上,又随着斗争的风雨,齐心合力培育起革命精神的枝叶和花朵。如今是根深叶茂花正红。他们是多么珍惜这种爱情呀!他们不是有意识的,却又倾尽全部心血来浇灌和保护着他们的爱情。

    高大泉打算不去饲养场,而先回家去看看以后,立刻又联想起朱铁汉的事情,想起那个接触不多的陈爱农。这样的两个人能够谈恋爱,高大泉是没有想到的。他敢肯定,朱铁汉决不会上赶着追求陈爱农,一定是陈爱农先透露了心意,朱铁汉才跟她好起来的。他们两个到底好到了什么程度呢?高大泉叮问过朱铁汉。朱铁汉总是回答“压根没有说过结婚这两个字儿”。陈爱农是个知识分子,热情大方,又有一股子苦学研究的实际精神;她肯动一动嫁给农民的念头,这就不简单,就值得尊敬。可是,她毕竟生在“书香门第”,长在大城市里;她本身在生活上缺乏磕碰,她对劳动人民知道得也不会太多太深。如果刚才周士勤传的消息属实,那么,她能经住那股子风的吹刮吗?她和朱铁汉的关系结局,如果真的吹了,朱铁汉这个直性子人,会怎么样?情绪会不会受到影响?目前正开展的工作,很需要他集中精力、一心无二。

    傍春节的夜晚,天气很冷。街上没有行人,但并不是安静的。家家窗户都亮着灯光,都印着人影。要是平常日子,会从那一面面小窗子传出成人们大声地谈笑,孩子们的读书和唱歌的声音,今天却很少有这样的人家。有的全家人,有的加上来串门的对心劲的人,正在灯下,悄声地议论着芳草地这两天发生的事情,预测着明天又要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有高兴的,有不太高兴的;有自己高兴而担心别人不高兴的;有自己不高兴的,又嫉妒别人高兴的。所以,这一夜不会安静,又不会大声地吵嚷。

    他回到他那变得有了陌生感的小院子里。这种陌生感的产生,一方面因为高二林这小两口的勤快,参加集体劳动之余,不断地修整这个小院子,今天修修墙,明天栽棵树,后天再垒个鸡窝或是养兔子的小棚棚;加上季节的变化,柴草垛的渐渐升高、或是渐渐地降低,等等的变化。另一方面,这两年高大泉在这小院子里呆的时间太少。他常到县里、区里、乡里开会,常住农业社办公室;每当家来吃饭,也是匆匆忙忙的。他哪有兴致观看一下院落呢?

    这会儿,兄弟高二林和他媳妇钱彩凤,正在当屋做饭。高二林在地下烧火,火光映红了他那健康的脸孔。钱彩凤在灶上,伏着身子,往锅里放东西,一股烙饼的味道飘了出来。

    高大泉站在门外边,问道:“你们这样晚还没吃饭?”

    高二林听到哥哥的声音,抽身站起,迎到屋门口:“我们早吃了。给你留着饺子,在那屋的锅里。我们烙干粮哪。”

    “烙干粮干什么?”

    “明天得在外边过晌午。”

    “大冷的天,带着凉干粮咋吃,要闹病的。找个小饭铺买点吃,又热乎,又方便。”

    高二林说:“春江跟常胜清了账,社里的现金可不富裕了。”

    高大泉说:“一顿饭钱,先从家里拿吧。”

    高二林说:“不用,不用。烙饼里放了点葱花,挺软和,到那儿买一大碗菜,把饼往里边一泡,蛮好。”

    钱彩凤在后边插言说:“刘万跟他商量了一阵子,说社里要开展勤俭节约,他们出门去办公事,就不再拿社里的饭费补助。”

    高大泉听了挺高兴,连声说好:“过集体的日子,就得这样精打细算。明个在会上,我得表扬表扬你们。”

    高二林不好意思地嘻嘻笑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