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散文特写之《北市人迈开了大步》(1)
(2021-06-29 08:15:05)
标签:
浩然散文特写北市北京文艺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散文特写之
《北市人迈开了大步》
(1)
我又坐上从首都开往周口店的公共汽车了。
前年去的地点是南韩继大队,这一回是比南韩继近十几里的北市大队。
三年里边,两次访问这块土地,心情是一样地兴奋;实际上,这一次比那一次更加兴奋!
从车窗朝外望去,大道两旁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又不太熟悉了:山头并没有增,绿的多了;树木没有加,高的多了;土地没有扩展,庄稼可比过去更出色了。也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吧,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韩继。
那一次是因为刚刚参观完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山洞,而后到南韩继去的,于是,一位同路的诗人非常激动地问我:南韩继的人一年走过的道路,跟历史的航程比较起来,一年等于多少年呢?我没有完全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时回答不出。他说:南韩继的人一年等于一千年还要多;你想想看,我们的祖先跟大自然斗争,摸索、试验、失败、成功,干了一万多年,才使得这块土地每年每亩收获一百左右斤粮食;可是南韩继的人,从打解放到眼下,不过十几个年头,跟自然斗争,摸索、试验、失败、成功,逐年飞跃,使这片大地每亩收获八百五十多斤了。你说这一年又等于多少年呢?诗人的这番话,使得我那时已经燃烧起来的心情更加炽烈了;我想到我们党的伟大,人民的伟大,三面红旗的伟大;有了党的领导,人民的力量,三面红旗的照耀,这样的奇迹,才会出现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
我还记得,那一次,当我们一步迈进南韩继的土地边界,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那里的田野,那里的庄稼,那里的一条水渠、一棵小树,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可是今天,我想,就是初到南韩继的客人,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了。虽然,去年南韩继的土地每亩又突到九百三十八斤,比上一年又增产了近一百斤粮食,今年的粮食产量估计还会有所增进,人们也不会感到“特殊”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南韩继、赶南韩继、超南韩继的运动,现正在我们北京郊区遍地开花,到处可以看到“南韩继式”的土地,到处可以看到“南韩继式”的人。那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啊!
真的,我这样说,没有半点儿夸张。翻开八月十七日的《北京日报》看看吧!“郊区一百八十多万亩夏粮,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七,总产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七。前两年提出的争取种一百万亩水浇地,每亩水浇麦三百斤的奋斗目标,今年胜利实现了。平原、山区,老产麦区、新产麦区,长城内外,到处出现了大面积小麦亩产四百斤、五百斤的高产单位;已经有一百七十三个生产大队,小麦平均亩产超过四百斤……”我这会儿来到的这个北市大队,就是这许许多多生产大队中间的一个。
这个大队只有一百一十四户社员,两个生产队。他们学赶南韩继为革命种地的思想,发扬了敢想敢干又敢拼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数目字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形象的,可是有时候,数目字又最能使人心服口服,你不能不借助数字说明问题。现在,我就罗列几条北市大队夏粮收获按全部粮田平均亩产的数目字,来看一看,它是怎样迅速地“逐步上升”的:
一九六一年平均亩产夏粮八十七斤半;
一九六二年平均亩产夏粮一百八十三斤;
一九六三年平均亩产夏粮二百四十五斤;
一九六四年平均亩产夏粮一百七十三斤八两;
一九六五年平均亩产夏粮四百零七斤。
附带说一声,一九六四年之所以产量低了一些,那是因为他们遭受了一场不可抗拒的雹灾,否则,也可以达到三、四百斤了。
从数字可以看出,北市的粮食产量几乎是成倍地增加,今年增加得更为惊人。
“今年”,是怎样一个年头啊!请听听一位老农民的话吧:
“我活了七十岁,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年头儿!从打去年秋天种上麦子,一个整冬天没有下过一场大雪;今年一开春,更是旱得厉害,等啊,盼哪,从古至今都是六月下连阴雨吧?唉,不要说连阴雨,这会儿都过立秋了,连一场透雨都没有下过。要是过去呀,甭说丰收,满地里连一棵庄稼苗儿你都别想看到啦!……”
就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北市大队的人创造了奇迹:小麦丰收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