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浩然散文特写蓟县河北日报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散文特写之
《安家立业一年》
一九五六年冬天,蓟县潘庄子刘家哥儿三个分家单过了。村里人都说,老三家梁伯侠,一定要带着孩子,搬到城里享福去啦!那会,她丈夫刘连第在三河县银行当股长,又提级了。可是,梁伯侠,又置家具又买母鸡,没有一点儿走的意思,有的就又劝她说:“你呀,真是受罪的脑袋,有福不会享!”
那时,梁伯侠的心里,也有自己的苦恼,走呢,还是不走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她的脑子里转悠。自己是个共青团员,从小生长在农村里,真的离开劳动,搬到城市里,去吃清闲饭吗?家里又有五十多岁的婆母,八十三岁的奶奶,就把老人扔在家里不管了吗?留在家里吧,自己虽然是个好劳力,但一直是吃饭做活,没有管过家务,日子怎么过呢?再说,丈夫曾经不止一次地要求自己搬到他的身边一块儿生活,坚持不去,会不会影响夫妻的关系呢?
一天,刘连第来家探望,伯侠很婉转地把自己的想法同他说了,没想到连第高兴地说:“我在外边工作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你愿意留下替我承担这些,感激你还来不及哪,哪能怪罪你!”……。
旧社会,一个年轻女人居家过日子,会有很多困难,可是在今天农业社这个大家庭里,困难是不存在的。队长为她安排好农业生产,不让她操一点心。然而,在家庭里也还是有困难的。一天她要做三顿饭三顿猪食,要照管孩子,还要扶持两位年迈老人……简直有七双八双手也忙不完。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伯侠吓倒,她决心要搞好家务,让自己的丈夫在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
女人最缠手的要算针线活,伯侠先把这件事做好安排。孩子、大人在一年里穿用的鞋子衣服,不等临穿再做,而是统一计划好,在农闲的时候全做好。春节,社里没有太多的活,她便利用这个空隙做好十双鞋子和三套衣服。这样,一年里,只是脏了洗洗,坏了补补,没有因为做针线影响参加劳动。
农忙了,做饭成了大问题。因为忙三顿饭,常常晚上工,伯侠心里很不安。后来她想了个办法:每天早早起来,把早饭做多点;晌午回来,把剩饭热热,吃了就下地;晚间回来,再好好做一顿吃。这样一来,没再晚上工。
伯侠母女三个分了三分自留地,当时伯侠计划把它开成菜园子种菜吃。别人说她:“你真瞎胡闹,你若能种出菜来,石头上也能长菜!”伯侠想:有地、有水,别人能种菜,我为什么就不能种呢?于是,她虚心地找有种菜经验的人请教,晚上、中午不休息,把菜地开出来。平畦和打畦是技术活,她一时学不会,就跟有技术的刘忠换工做。她先在园子里种上水萝卜、大葱、豆角等青菜;等收完了,又种上烟;烟收了,又种上大白菜。大白菜种下之后,她的生活更紧张了。趁着月光追肥,冒着毒热的日头浇水。两手拧着辘轳把,手磨肿了,她还是咬着牙浇。三天浇灌一次,大白菜长的绿葱葱,肥嫩嫩的。秋天,她的大白菜丰收了,三分地长了足有四千斤,顶四亩地的产量。
新年除夕,恰恰正是他们安家立业一周年。伯侠兴奋地告诉连第,今年一年,她除了搞好家务,种了菜园子,还积极参加了社里劳动,不到一年,她挣了七百工分,分了一百一十斤玉米、五十八斤谷子、六十斤豆子、五斤大米、七十五斤小麦,还有二百斤白薯。
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当她正确处理了自己生活,她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这比起闲在城市里做家属,是有多大的不同呵!
发表于1958年1月29日《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