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杂谈艺术概括》
(1)
伴随着工农业生产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农群众拿起了文学之笔。这是我们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特征之一,也是我们文化革命高潮的特征之一,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高兴的事情。文学创作是一件艰巨、复杂的劳动,而大多数写作者又都是初学乍练,写出的作品,粗糙和低浅一些,在所难免;而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欣赏水平不断增长,他们不再满足已有水平,迫切要求提高,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对此,应当采取积极和热情的态度,千万不可泄气或者泼冷水。我十分相信,只要我们的写作者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加上别人必要的帮助和辅导,他们一定能够把文学创作这件武器拿起来。实践证明,劳动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动听的歌子,要从他们口里唱出来;最好最美的图画,要由他们手里画出来!
我也是一个初学写作者,各方面的素养都很差,提不出高明的见解,对同志们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我只能在艺术概括这一问题上,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依我看,目前在一些初学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艺术概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艺术概括,就是认识、组织和改造材料的问题;它意味着怎样从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提高,加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形象性、典型性的问题。没有艺术概括,就不成为文学,它是文学创作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现象原封不动,全盘搬进作品里去,而是要把搜集和感受到的材料,加以解剖分析,选择取舍,也就是要经过我们对客观给以主观地改造加工,进而使它成为文学作品。
在目前,我们许多写作者,本来就是生活在斗争之中、群众之中,有的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况且,觉得自己确实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许多好的材料,可惜,就是不能把这些变成作品;变成了,也不典型、不生动、不够味道。这是为什么呢?依我看来,原因之一就在于艺术概括这个问题上边。不懂艺术概括是一点,不会运用艺术概括是重要的一点。拿我自己来讲,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苦于后边这一点上。许多同志也多半是不善于这一点。不是吗?有位同志在一篇《我在练习创作中的一些困难》的文章中,就很明白地说出来了:“艺术不是事实的照相,它应有联想、夸张、概括和集中。”接着他又说了:“可是提起笔来,既不会概括,又不会集中,联想和夸张的小飞机,始终不能飞起来。写出东西来没有生命,别人看了说是骨头架子,自己巴答巴答,也苦涩涩的不是滋味。”好了,问题很明白,关键不在于是否应当驾驶这架小飞机,而在于怎么样才能驾驶,使得小飞机飞起来,飞得稳,又飞得快。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多花精力,多进行探讨。
运用艺术概括确实比认识这条原理难得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如果不这样,总是满足于真人真事和实有的东西,不进行艺术概括,正如上边所讲,就不会产生文学作品,就象那架小飞机一样,只能在跑道上爬,那只能叫“小卧车”或者别的名字,而不是飞机了。但是,话讲回来,我们强调艺术概括,绝对不是否定真人真事的写作。真人真事的写作,是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的基本练习之一,是许多文学习作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就如同小飞机在起飞前需要在跑道上爬几圈一样。我自己的创作学习,就是从写真人真事开始,尔后渐渐进入艺术概括的。直到今天,我还是经常写真人真事的作品。这样的活动,帮助我更多地熟悉积累生活素材,更好地进行艺术概括。因此,我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写作真人真事是艺术概括的准备,也是艺术概括的辅助力量。现在,介绍一点自己的笨方法吧。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