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要练基本功》
——跟文学青年聊天之一
(1)
一
客居天津一家招待所,与睦南道公园近在咫尺。它的面积虽小,却有鲜花嫩草、杂木数株,以及相当多的游人显示其蓬勃生机。所以每日清晨我都要到那里散散步;每去必见一老几少在迎门处认真地练拳,必见三两女孩子在花丛旁会神地练画,必见一年轻小伙在一角落用力地练嗓子。我不懂拳法,不识画术,也不通声乐之理;然而,他们天天这样不断地坚持练基本功的韧性和耐力,实在令我敬佩不己,给我激励,引我联想。常常联想的一个题目,就是我相识的一些热爱文学和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不似练拳、练画、练嗓子的人这样重视文学创作基本功的磨练;偶有所为,也缺乏韧性和耐力:这正是他们在事业上始终不见起色、不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文学界的后来者真正居上的少,即使一般跟随过来的,也嫌不够众多的痼疾所在。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思考和应该切实加以改变的状况。而这种“改变”只能靠自己,靠文学青年们自己的自觉。
二
一些文学青年不重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倒相当重视他们的稿子,可谓惜墨如金:凡拿起笔来往纸上一落,就要求变成铅字;如果连续几篇不能发表于报刊之上,则苦恼多多有之;或怨天尤人,责备编辑不是识货的“伯乐”;或自暴自弃,怀疑自己是否有“才”,在此道上是否有前途?他们根本不明白古传谚语所云:“活好,刀要快”和“磨刀不误砍柴工”所包含的百试百验的真理。他们盲目地操着钝刀,还偏偏想出好活!
持这种态度的同志,从表面上看似乎把文学创作敬得很庄严很高尚,实际上倒是轻视和卑薄。庄严而高尚的事业,能够不通过付心血、花工夫的路子,就可以一跃而达到成功的目的吗?睦南道公园的那几位苦练勤练基本功者,如果只在竞赛争奖之时才肯打一套拳,仅为参加展览会才想画一幅画,唱一声就得登舞台,以博掌声雷动,否则就不打一拳,不画一笔,不唱一句,那么,我敢肯定,他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成为武术家、画家和歌唱家。反过来说,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几位将来就都能够成名成家。但是,我十八岁那年在帮助拙作《金光大道》里那个刘祥种地的时候,便受自然界的昭示,得一信条:
“播下种子不一定都能有收获;如果不播种子,那就绝对不会有收获!”
所以我对所有为自己的志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人,既敬慕,又抱着希望。
三
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是一些文学青年练基本功的一大障碍。
什么是初学写作者的“成功”?他们的回答是:“发表作品”。从另一方面看,只要作品没发表,或在一个阶段里作品发得少了,就属于“失败”。这笔帐算得极不科学。
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喜鹊登枝》,收有十一个短篇,在这些小说发表之前和同时,报废了的其它小说稿,加起来等于它们的十倍以上!废品的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年轻作者正常的、合理的练习基本功的过程。在当时的我来说,没有百余篇的废品,就不可能有十一篇成品;创作出十一篇成品,使得我更有信心和有力量地写下去;成品的比例随着文学创作行程而渐渐增多,推动我一直走到今天。
年纪轻轻而又处于创作旺盛的时期,我在一天之内写出过一万多字的成品,这些成品,至今还“活着”。但是,就是在那样的时期,一年中间并没有几个写一万多字成品的一天;更多的日夜在读书、生活、思索和探求,也就是练基本功:为极少有的能写一万多字成品的那一天做切实的酝酿和准备。
变成铅字的稿子多少,不是衡量一个初学写作者是否有了进步,以至是否有出息的唯一尺子。测验“进步”和“出息”的重点应放在:
一、他的写作水平是否在相对稳定地提高,是不是经常不断地蹦出个把篇与前面作品比较有所出新的东西;
二、对生活对艺术的盲目性,随着创作是否减少,每写一篇东西是否都有所得:或经验或教训,并逐步地自觉起来。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