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我愿有颗忠诚的心》
——写在《浩然选集》发行之前
作家的一生,时时都在思索、求索、探索,企望他的作品更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更广泛、持久地折服读者;如若作家的这些活动一经停止,那么,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等于结束。
去年天津睦南道公园的月季花千姿百态盛开之际,我坐下来,为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三卷本的《选集》。其中所收录的都是自一九七六年以来的新作;是我在六个年头多一点的时间里思索、求索、探索的主要成果。今年千百种颜色的月季花再度满园怒放,我从蓟县乡间赶来,再次住在公园旁一座小楼上,看“选集”的校样。不久它们将被送到读者手中,送到新生活主人的手中,送到对作品最有发言权的改革者们的手中。我等候着评定和指教。
前几天会见到北京大学讲学的美国教授、马里兰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又安女士。她给我提到第一个问题便是:“读你近几年的作品,像《山水情》等,明显地感到你的艺术风貌和手法起了变化。是不是呢?”我回答她是“变化”了。她不无惊异地又问:“为什么要变化呢?”我告诉她由于三个原因。
一、我写的新作品的素材源泉,即社会生活变化了;作为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的反映物的作品,不能不随着变化。
二、作者自己变化了。不再是六年前的我,更不是十六年前的我;年龄增长,已知天命;人生起落转折,冷静多于热情;在感受生活、构思作品、提炼主题、塑造人物,以及行文的韵调等等各方面,都不能不发生变化。
三、读者不仅经历了十年动乱,而且对动乱进行了检验与思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趣味和要求,也变化了;为了不失去读者,为了使作品受到他们的喜欢,也不能不相应地变化。
我还告诉她,我的新作,不仅风貌和手法变化了,篇幅也短了,节奏也快了:《山水情》本来可以写成几部,而压缩成一部;八个中篇都是长篇的材料,则尽力地写成中篇。等等。
那位美国朋友终于理解了我。可惜有几句话我顾不上跟她进一步谈得更清晰些。
变化,固然要变化,思索、求索、探索的目的就是为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我立志从事文学创作那时起,就愿意有一颗忠诚的心:对信仰忠诚,对革命事业忠诚,对所写的生活忠诚,对艺术忠诚,对读者忠诚。有了这种忠诚,才能够忠诚地用脑、执笔,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出真实。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骨髓。忠诚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面貌的作品,即使粗糙一些,肤浅一些,也会得到读者谅解。
我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天津郊区我的故乡农村落户安家,跟父老乡亲们生活在一起,继续思索、求索、探索下去,写出好一点的作品,用以证明我愿有一颗忠诚的心!
1984年6月18日于天津
发表在《天津书讯》1984年第8期。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编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浩然研究专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