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我知道的孟广臣》
(2020-08-16 08:06:07)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孟广臣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我知道的孟广臣》
我跟孟广臣是同龄人。我俩同年出生,只是他比我早一个月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同时做起文学的梦。他老实厚道,事事听从组织安排,而我处理前途方面的大事情,时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是个太听话的材料。但是我的时运比他要好些,总是“遇难呈祥”,碰到那么多的“政治运动”,都“混”了过来。所以,我俩“殊途同归”,仍然走在一条道路上,朝奋斗目标行进着,估计只有到死才可止步。
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孟的创作成绩总不显眼。虽然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发表作品,刊出的诗歌有几百首,小说有百万余字,但是,都到了临退休的年龄,才由我出面编辑出版《北京泥土文学丛书》,收录了他的《王来运经商记》,他才算出版了书,有了自己的著作。
那以前老孟是县文化馆“在职”的文学工作者。他和文学组其他同志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养业余作者身上。几十年来,他们县的十名业余作者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十三名作者加入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二十一名作者加入北京市写作学会。这些参加了各种文学组织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孟做的介绍人。一些年轻的业余作者,跃上文坛,著书立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老孟就像他当年做教师时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了某部门、某行业的骨干一样,从内心感到自慰。每每想到老孟,我都自愧不如。文学,是一种事业,必须有老孟这样为之做贡献、为之牺牲的人,才会有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所以他每当提到报刊编辑,如周雁如、王保春、李凤翔、赵尊党等等曾经帮助延庆青年作者的名字,都感激敬佩不已。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敬仰他们,不要忘记他们,包括这位孟广臣老同志。
老孟把宝贵的创作时间和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包括教育工作和文化工作。但他并不后悔,没有一句怨言。忠于本职工作,搞好本职工作,是他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愿与吾君作霖雨,且应平地活枯苗”,这是他的为人。“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是他的品德。
大山铸造了他敦厚朴实的性格,大地给予了他的创作源泉和灵感。他的作品,无论是早年的诗歌,还是后来的小说,大多是反映山区人民在社会变革中撞击出的生活浪花,以及山里人在奔日子的时候,人生旅途中所品尝的酸甜苦辣。他始终深深地眷恋着大山,为山里人多写点反映山里人生活的作品,是他终生的志愿。
孟广臣继《王来运经商记》、《在长城那边》两个短篇小说集出版之后,又编选出版了这本中篇小说集:《三个属羊的男人》,收入的七部作品,都是他近几年创作的。在编选出版他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我曾经认为老孟在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拥有的生活素材是很丰富的,但因其艺术表现的“路数”不开阔,比较窄,没有得到发挥。如同水库蓄满了水,因关闭了闸门,流水不畅。从这部中篇小说集里,我欣喜地看到,老孟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加速了脚步,跟了上来,也相应的“开放”了。他启用了原有的生活积累,随着形势,以比较适度的艺术表现,就显得完美多了。他的小说中,有些题材,用过去的眼光看,或被舍弃,或根本收不到他的笔下,如今却得到有趣的表现,读来极有味道。
孟广臣人已退而笔未休。他身体比我好,比我强健。他会保养,爱锻炼,笔耕又勤奋,每天仍然在坚持读书、写作。“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愿他在晚年争取奋发有为,让生命放出更多的光彩。
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三个属羊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