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熟能生巧》

(2020-04-15 09:14:13)
标签:

浩然

楚学晶

创作杂文

七月放河灯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熟能生巧

    读罢楚学晶同志的小说《七月放河灯》,十分兴奋。我忽然觉得他进步了,他终于寻找到自己走向成功的顺路。

    他是个农村出身的文学青年,爱好写作之后也以农民为写作对象;开始写报道,写材料,进而写演出节目,以后转为写小说。这个“转”实在不容易。他写的小说,一般说来,主题是鲜明的,语言是流畅的,故事有首尾,人物也有些影子。然而,在不少的篇章中,总是洗刷不掉以往习惯了的概念味道和编造痕迹。

    使我喜出望外的是,学晶埋头苦练了一个阶段,创作出《七月放河灯》,一改前辙,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选材上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没有机械地配合什么宣传任务的意图,倒是有所用心地反映他最为熟悉的生活素材。小说写的是农民在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传统活动,作者本人从幼年起,就是这种一年一度的盛会的参加者。他对那活动的情景和搞那活动的人的心境都熟悉,所以写得很顺手,很自如,真实感也随之增强了。两个天真的孩子在盛会上偶然相遇,彼此爱慕,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共同编织一个富有魅力的美好梦境。接着,友谊被突然地拆毁,美梦被无情地打破,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平覆的创伤。作者把这样的“建立”和“拆毁”,“编织”和“打破”的悲剧过程,全部纳入一种特定的欢乐环境和气氛中描绘出来,为平凡的生活场景涂上了乡俗画和抒情诗的艺术色彩,使之具有了真切感人的力量。这尤其显示出作者的构思之巧。而这个“巧”,是以作者对生活素材透彻地熟悉为基础的。每个作者有每个作者所熟稔的生活角落,唯有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方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从表现手法上,也能够看出作者的巧妙之处。在这篇小说里,他用的是“散文体”,好似唠家常话那样,把要表达的东西,很自然地、不加雕琢地表达了出来。读之如行云流水,十分畅快。几年的工夫,学晶把笔力磨炼到一定程度的“熟”,所以就在作品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巧”。练熟了的笔,写熟悉的生活素材,两“熟”生一“巧”,我以为这是《七月放河灯》可吸取的经验。

    学晶在从写报道、写节目,往写小说上“转”的时候,先从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上“转”,相伴着往质朴、自然和大众化的艺术手法上“转”,是他进步的关键之一吧?

    尽管《七月放河灯》在思想深度上的挖掘、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还嫌浅了些,窄了些,单薄了些,但是作者这种探索肯定是有益的,是正确的。我诚心希望他继续努力,把作品写得更加有光彩。

 

                               19821213日通州镇


发表于《青年文学》1983年第3期。收入《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