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中篇小说之《小山下,小河旁》(14)

(2020-06-30 09:39:40)
标签:

浩然

中篇小说

小山下小河旁

田家庄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中篇小说之

小山下,小河旁

14

 郭少清觉得支书的话句句在理,就帮着劝说:“保根,不要跟支书纠缠不休。他这样做是对的。……”

老二保根没把他的话听完就火了:“你有脑袋没有?我看你是个应声虫,是屎壳郎跟着屁轰轰。……”

郭少清被骂得恼羞成怒,一拳头打在老二保根的胸膛上。……

一个星期之前,支书邱志国在小河旁找到郭少清,说道:“少清,走,跟我去执行一个新任务。”

郭少清一边跟支书走一边问:“什么新任务呀?”

邱志国回答:“到巴福来家。巴福来给他儿子巴平安娶媳妇。咱们党员得去喝喜酒。……”

郭少清停住脚步说:“我不去。您也不能去。这样影响不好。”

“正是为了影响,为了用行动证明我们实实在在执行中央的新政策,才要去喝巴家的喜酒呀!”

“我感情上受不住。……”

“唉,我就受得住?我从七岁就给巴家扛小活,就挨巴家人剥削。土改那会儿是我带着人斗的他,是我分了他家的房屋土地。以后这几十年,又是我指挥群众对他专政的。”支书邱志国感慨万端地说,“你想想,为这些,我对他巴福来记仇不?他巴福来对我记仇不?如今政策一变,仇疙瘩一下子就解开了?没那么简单的事儿。……我们是党员哪,我们不听党的话行吗?走吧。这个酒得硬着头皮喝。反正也不用说什么话、花什么本,拿筷子端碗吃就是了。在咱们个人来讲,终究也没有啥亏吃。”

到如今,郭少清才认识到,喝了那一顿喜酒,使他吃了大亏: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苦恼,给他家带来一场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矛盾风波。

他离开田家,在街头上徘徊一会儿,觉得家不能回,住处不想去,跟支书谈谈心的兴致也不大。最后一咬牙,决定过小河、爬小山,找他的对象,把事情统统摊开,把心里的话都抖落出来。他还嘱咐自己,这次跟对象见面,要接受上次的教训,一定耐心;遇到什么意外的事,都不急不躁,而和和气气地谈。

这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昏暗,空中的星斗显现出来。在地里干活的男女,在街上玩耍的孩子,以及属于镇子上社办企业合同工的青年们,都回到自己的家里。每个窗户都被灯光照亮。灯光下老老少少围着桌子吃饭。他们边吃边谈,交谈一天的见闻,交谈有趣的事儿,或让人讨厌和好笑的事儿。于是,各种声音从每一面窗户传出来。这中间夹杂着女人的吆喝,孩子的哭叫,还有大说大笑。生活单调而又诸事繁忙的偏僻乡村,每一天的此时此刻便展开了小家庭最富于色彩、最充满乐趣的人生情景。这种“夜生活”,对农民来说,犹如城市人蹓马路,逛夜市,挤在体育场看球赛,坐在大剧院里听音乐。有些搞文墨和搞宣传的人,把什么“电视村”吹呼的神乎其神,实在是少见多怪的轻浮行为。眼下“电视村”极为稀少,有电视的农户并不多,电视机摆在家里,它的作用三分之一是装饰,三分之一是富有的招牌,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看节目。让农民爱看的节目太少,更多的是“洋人说洋话”,或是“假洋人说半土半洋的中国话”。电视剧和电影所表现的人物与故事,离着农民太远。农民坐在电视机跟前,每次都是“糊里糊涂”地看,看得“糊里糊涂”。光是在商店的大货架子上摆了一件“农民用品”是不够的。我们的电视播放节目里,起码应该设一个“农民专柜”。更何况,农村里三天两头停电,摆着个电视机看不到玩艺儿,越让人糟心哪!于是,那种起码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的中国式的家庭“夜生活”,流传到今天,仍然至高无上,没有新的形式代替它。一个农民忙碌一天,忙碌一年,甚至忙碌一辈子,不都是为了求得占有、保持每日一度的短暂的快乐时刻吗?这种快乐时刻,对已经成年的光棍汉来说,不能不具有强大无比的启示力和诱惑力。它促使光棍汉们想心思:自己应该有这样一个家,应该给自己创建一个这样的家。同时它也给光棍汉们带来重重的苦恼。

郭少清此时此刻就被这个苦恼压得喘不过气来。

迎面移来一个身影,在跟前停住,招呼一声:“少清,回家呀?”

郭少清从身态和声音认出是巴福来的儿子巴平安。尽管看不清脸孔,他也能估摸到巴平安冲着他献殷勤的笑着。他“嗯”了一声,打算让路走过去。

巴平安却不肯放开他,继续说:“我去找支书,他正陪公社下来的同志吃饭,一时脱不开身。我又去找你。你家里人说你到保根家去了。……”

“找我有什么事?”

“咱们到队办公室说说,行不?”

“就在这儿说吧。”

巴平安左右环顾一下,朝郭少清凑一凑,压低声音说:“我求你劝劝我爸爸,那么大年纪了,别再干没出息的事儿。……”

“他怎么啦?”

“唉,他正张罗要给自己续个老婆!”

郭少清觉得这真是新闻。一个六十多岁的人,有儿有女了,也不肯熬光棍儿,是怎么想的呢?

“我成亲三天以后,他就开始鸡蛋里挑骨头,不出好气儿。我背后问他,他就说,给你成了家,对得起你了,我得找个伴儿。我说,您是‘饱暖生闲事’,才过几天舒心日子,就想歪门邪道儿。娶了儿媳妇,有人给您做现成的吃、做现成的穿,何苦找病呢?他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我怎么劝,怎么央告都不行。……”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