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六)刘国震(4)
(2019-10-31 09:18:33)
标签:
浩然刘国震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六)
刘国震
书稿初名《我心中的浩然》(又名《我观浩然》),现在这个书名的来历,我在2010年1月27日发在博客里的《梦中得名》一文,做了记述:“昨晚做了一个梦,细节已然模糊了,但有一点极为清晰:梦中,我的那部有关浩然的书稿,有了一个新的书名,曰《感悟浩然》。这个书名的获得,在睡梦中不知是来自何方神圣的点拨,但脑海里就是翻腾着四个字:感悟浩然。——醒来依然清晰如初!”梦中得名,是天意,也是对“梦萦魂牵”最好的注脚。一名作家艺术家,如果能够让读者让大众“梦萦魂牵”,则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或作品魅力,或人格魅力。——而这两者,浩然先生是兼具的。
要说起刘国震的“感悟浩然”,第一篇其实并非1999年所写的《也为浩然说几句话》一文,而是他1984年10月14日写在作文本上的一篇习作《可贵的“滴水”精神 ——有感于浩然的文学道路》。这是一篇当时他读了父亲的《成功的秘诀是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一文后的感悟。在这篇近两千字的习作中,刘国震写道:
浩然的奋斗历程,正是“韧”的“滴水精神”的典型表现。他抱定了为人民搞创作的坚定信念,数十年如一日,永不辍笔。他不怕功底薄,在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勤奋笔耕。他又是那么自信,尽管受到别人的嘲讽,尽管收了整整七年的退稿信,包括那些铅印的、公式化的退稿信,也从不怀疑自己“不是那块料”。如今,他已发表了数十部著作,可谓“著述等身”的名家了,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他在练笔时期的废品和退稿,就达一百四十余万字!
亲爱的朋友,你认为自己是个“笨鸟”吗?那么,就请你像浩然同志所说的那样,“先飞,多飞,使劲儿飞,不停地飞”;你认为自己基础太差吗?要知道,浩然去叩击文学之门时,还是个处于半文盲状态的十七岁少年!
浩然的文学道路,就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道路。
浩然的奋斗精神,就是可贵的“滴水精神”。
浩然的创作实践,给我们揭示了成功的“秘诀”。
朋友,滚滚浪涛,具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飞泉瀑布,令人产生“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瑰联想。但是,还是让我们来做“滴水”吧,滴水在默默地、永不疲倦地用生命撞击着阻碍前进的顽石。
工夫不负有心人,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在众多热爱、理解、熟悉浩然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刘国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许多人主动联系他,商讨有关问题,请教一些疑惑,一些颇有影响的报刊在做浩然纪念或研究专题时,也主动向他约稿,有的博士生写出有关父亲的论著,也要请他过目一番,征求意见。他连续两届荣获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的专著与论文,他荣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的作品,均以父亲为评析对象。随着影响的日渐扩大,许多人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作家,都真诚地称其为“浩然研究专家”。还有人说他是“中国民间浩然研究第一人,在学院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刘国震说自己只是熟悉和喜爱父亲的作品,敬佩父亲的人品与文品,受良知和责任感驱使,宣传浩然,评析浩然,为浩然和他的作品仗义执言,还原真相,讨回公道,不曾想过要“研究浩然”,更不敢奢望做“浩然研究专家”。
“我不是研究,只是感悟,以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考!”刘国震如是说。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