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创作杂谈四篇》(2)
(2019-09-30 10:32:34)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杂谈文化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创作杂谈四篇》
(2)
三、在《当代农民》创刊仪式上的发言
《当代农民》的创刊,是一件使人高兴的事。愿意给农民服务的编者们和作者们高兴,最为高兴的是广大农民读者。因为我们当今的农民非常需要自己的刊物,非常需要自己的笔杆子,非常需要为自己说话的代言人。
中国十亿人口,农民有八亿之多。而这八亿农民,再不是鲁迅笔下闰土、阿Q那样的农民,再不是赵树理笔下小二黑、三仙姑那样的农民,也不是柳青笔下梁生宝、郭振山那样的农民了。这八亿多农民,是经历了三十七、八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和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各种观念、心态和生活追求、奋斗目标等等,都跟以往的农民有巨大的差别。他们是八十年代的农民。他们是向2000年探索、进军的农民。
从“*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十年间,我个人每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住在县城、小镇和村庄里;去年十月又开始兼任乡镇干部。所以对农民还是比较了解的。农村有好多事情值得大写特写;农民有很多心里话,迫切要求编辑、作者替他们说。所以我给《当代农民》题词赠言是:写农村真情事,说农民心里话。
然而,据我个人的看法,眼下跟当代农民知心的编者、作者不少,了解和熟悉当代农民的文化人太少了。这是由于真正深入农村实践活动、跟农民实行结合的文化人太少了。在文学艺术界,写农民的人太少了,但是给农民写的人不多。编者、作者、评论者日子倒是过得很热闹,但热闹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跟农村相距万里,农民对那些热闹看不着,听不着,因此你们热闹你们的,跟他们没关系,也不去关心。更有一种严重的、隐患无穷的现象存在:到了八十年代,经过了痛苦反思后的八十年代,不是个别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仅不再讲究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反而把农民当成沽名钓誉的利用对象,甚至把农民当成发泄各种不健康情绪的丑化、嘲弄的对象。这是我们文学艺术事业的一个腐败、倒退的现象,是极可悲的!
我衷心希望《当代农民》成为当代农民自己的刊物。希望《当代农民》团结的作者都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这样,《当代农民》才会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广大农民心田里扎下根子,有个如花似锦的前程。
四、文学班授课的开场白
我这回是特意留在天津,等着跟同志们见面的。主要为了表示表示欢迎新同学的意思。
我们的文学队伍需要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我本人是从自学的业余作者起步的。我与你们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我了解大家的求知欲望何等强烈;你们约我来一趟,我若不来,会使你们失望和不高兴。
其次,这个文学班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曾经给予过很多宝贵的有效的支持和扶持,如今派给我一点差事,不论有什么理由,推辞都不合适。
再次是出自私人的感情。主持这个班的是老作家克明同志。我们是老朋友,起码以往的文学观是一致的。当我在生活道路上受了挫折之时,他仍然属于了解我、理解我、信任我和帮助我的——众多的好人中的一位。滴水之恩不可忘,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保持它、发扬它。
由于以上三点,我留下了。
我来天津是改一部书稿。任务完成了,已经买了元旦下午特快火车票,急着回京与家人团聚,特别惦记病在床上的老伴儿。偏偏除夕晚上文学班找我说讲课的事。左思右想,到了夜间十一点,我决定退票,三号跟同学们会面,四号再走。
同学们一定听了不少精彩的、有益的讲课。因为他们多是理论家、编辑家,我不行,我不善讲话,没有“口才”。而且,我实际上不能算“家”。要算只能算个“编故事”的家。谈到故事,在座的同学都是在社会上各种岗位上工作的,“故事”多多有之。你们想要得到的,是怎样把心里边装着的故事,变成稿纸上的艺术品的理论指导。
我偏偏没有多少理论。像种庄稼、养果树的老农民不懂肥料的氮、磷、钾这些化学元素一样。当然,在文学界呆了许多年,一边编故事,也一边学了点专业知识,但不系统,我不想卖弄那些自己还不甚了了的东西。况且,有些知识、经验,其中难免掺杂着某些陈旧的观念,以及失去效力和价值的老套子,没有清理、再认识和完善、更新,也不宜跟青年人抖落。
那么,已经来到文学班,已然坐在了讲台上,总得说点什么。临往课堂走的时候,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今天就给同学们解释解释我的一篇短文,实际是几句自我介绍的话,那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写给《小说月报》的《封面人语》。现在我先把原文念给同学们听:
“由于新生活的感召,艺术的诱惑,革命责任心的促使,我选择了文学这条开满鲜花,又遍布荆棘的人生道路。
很幸运。有冀东,京、津郊区,以及山东省昌乐县的大地与农民支援;有天南地北报刊、出版社的编者扶植;加上十足的自信、又笨又拙的苦拼劲头:终于闯过,加上混过了无数艰难险阻,从十七岁的少年,一步一步走到五十五岁的老头子。回头一看,确实不是个完美的成功者,可也不能算个完全失败之人。
人还活着,路还须继续赶。作家靠作品活着;作品靠真实活着;真实的作品必然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实的艺术感受这一对情侣所养育的孩子。为了能够写出真实的作品,而暗下决心:永远不忘掉乡村大地,永远不脱离农民大众!”
这几句话是我的自画像,是自传提纲,是自我简介。各位同学弄清了这些,就了解了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