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四)赵秀忠(2)

(2019-10-01 10:06:36)
标签:

浩然

赵秀忠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四)

 赵秀忠

 (2)

 文章发表了,处女作诞生了,这件事在赵秀忠所在的中文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此感到惊喜。至今,这件事还是赵秀忠与同学们相聚时常提的一段佳话。据赵秀忠后来介绍说,他去邮局取《百柳》寄来的120元稿费时,还有4个同学充当“保镖”陪他前往。12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此后,父亲与赵秀忠渐渐疏于联系:父亲紧张地忙于创作、处理各种杂事;对初学写作者,他就像对待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必要的时候帮扶一下,不能也不愿永远做一条拐棍,否则这个孩子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自己走路,该撒手的时候就要撒手。赵秀忠忙于学业,毕业后则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走着,一篇篇的文学评论随着他前行的脚步在报刊上陆续发表出来。

父亲病逝后,整理遗物发现父亲1981年的日记本里夹了一张从该年10月9日《光明日报》上剪裁下来的剪报,也就是父亲在给赵秀忠信中所说的那个目录广告。这张剪报,对父亲而言,一定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或用途,否则,不会特意剪下来夹在日记本中保存在这则目录广告里,除了赵秀忠的评论《评浩然新作〈山水情〉》外,还有父亲的小说《书迷》。说《书迷》是小说,不如称为散文也许更为贴切,它是父亲发表的第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也许是巧合,更可能是天意,父亲与赵秀忠同为“第一篇”的作品在《百柳》上见了面,而他们人的第一次会面相见却是在12年后的1993年。

1993426日父亲来到石家庄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的第三部《圆梦》,住在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那时,父亲并不知道赵秀忠恰巧就在这所院校任教。当赵秀忠得知父亲到来的消息后,心里自然是兴奋的,恨不得马上就能相见;但他又考虑到父亲院领导的客人,又多年没联系,贸然拜访是否合适?赵秀忠在犹豫与忐忑中度过了一天,他实在难以割舍这个天赐的良机,最终还是在28日的晚上硬着头皮找到父亲的住处敲响了房门。赵秀忠在后来的一篇追忆文章描述了自己与父亲第一次见面时的心情:“出人意料,浩然是那样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当我说出自己的名字时,他一边说:赵秀忠,哦,赵秀忠,想起来了,我怎么会忘记你呢?一边主动握住了我的手。温暖的大手传导着热情,睿智的大眼透露着亲切,慈祥的面容显示出坦诚,爽朗的笑声使我的局促荡然无存。我觉得自己和浩然的心一下子靠近了,觉得不是站在一位名闻遐迩的大作家面前,而像是站在慈祥温和的长辈面前,又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熟人。

父亲过去只见其文,未见其人,就先在心中留下一个极好的印象,如今看到赵秀忠,见他中等个子,显得很健壮,而略显瘦长的脸上则透出一种让人信赖的憨厚和朴实,让人更加喜爱。

在此后20天的时间里,父亲与赵秀忠又有过多次每次会面都是倾情畅谈而每当有其他客人来访时,父亲不仅主动将赵秀忠介绍给来人,称赞他曾写过的评论,还将他称为自己的忘年交。

5月15日下午,赵秀忠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一同来住处看望父亲。16日上午,父亲驱车带着赵秀忠一家,与自己的另一位老友曹继铎和他的外孙女一同到公园游玩。对这次游玩,赵秀忠是这样描述的:

 

为了能有一个和我倾心畅谈的环境而不让人干扰,同时也为了能给这段美好时光留下一个永久性的纪念,他还特意抽出了半天时间,邀我和他的另一好友曹继铎以及我们两家人到公园游玩。那天他精神特好,兴致很高,不断地请司机为我们拍照,还把显要位置让给别人。特别是一见到我的女儿和曹继铎的外孙女时,那曾经创作出《大肚子蜗蝈》等儿童文学作品的童心一下子又萌动起来,他和两个孩子一起采野花,一起扑蝴蝶,一起照相,不时逗起两个孩子的笑声。看着他那童稚般的情态举止,在场的几个人心中都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温馨。特别是我更是担心时间会很快流失,我真想把时光留住,让我们相处的情景定格成永恒!

 

这一天,父亲自然是愉悦的,跟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暂时忘掉世间所有的烦杂事物,使得本就喜爱孩子的他心情更加轻松起来。这一天,大家都过的十分美好,父亲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美好的时光以后恐怕很难再有,因而,他让人给他们拍了许多合影,特别是与两个可爱的孩子,他希望这些照片能给留下一段最美好的时光记忆。

再好的宴席也有散的时候,5月19日清晨父亲将离开石家庄返回北京,18日下午,赵秀忠又到住所看望父亲,两个人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一年的6月底,赵秀忠收到父亲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不是父亲的亲笔,而且由女儿春水的代笔。这封信也同样是那个阶段中,父亲所口述的为数不多的几封之一。在这封信里,父亲告诉赵秀忠:“本月15日午后我突然中风,而失去了右边半壁江山的原有能力。现在医院做亡羊补牢的努力,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在信的末尾,浩然“祝玲玲和你们的小女儿快乐、平安!

赵秀忠手捧着这封由父亲口述、他人代笔的信件,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在不知不觉间流了出来。他的眼睛盯着信纸,脑海中却浮现出与父亲相处时的那些情景,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让赵秀忠感到意外的是,父亲虽与自己的妻子仅见过短短的两次面,竟能记她的名字,并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还不忘向她和自己的女儿致以祝福。赵秀忠在意外之中,又加上了深深的感动。

1995年9月,浩然出版了《浩然长篇小说文库》,在《男婚女嫁·晚霞在燃烧》卷中,特意将赵秀忠的评论文章放在卷首作为代序。其实,评论《男婚女嫁》文章并非仅此一篇,为何把此文作为代序,个中的深意大概只有父亲和赵秀忠两个人才能完全明了。让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篇代序竟发挥了另一个重要作用。

1996年,赵秀忠已调入新组建的河北经贸大学,在这年评选晋升副教授工作开始时,赵秀忠报了名,成为130余人的报名者之一。在评选的过程中,有评委提出赵秀忠资历不够马志忠副校长则提出:“在咱们经贸大还有谁的文章能放在浩然这么伟大的作家书的最前面?”在马志忠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下,评委们认可了他的说法,那篇代序成为赵秀忠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的重要条,成为那一年36个新晋副教授的一个。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