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一)杨屏(3)

(2019-09-05 09:55:24)
标签:

浩然

杨屏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一)

  

 (3)

 1980年底的时候,杨屏从司法机关调到了报社,担任记者工作。杨屏把这个变动写信告诉了父亲。父亲得知消息后立即给他写了回信:

 

知你调到报社工作,很高兴。这个岗位会更有效地开阔你的视野,见闻大众的甘苦;不论从积累素材,还是从“纯洁良心”的角度看,都是难得的机会。

我总觉得你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文学家。希望你加紧努力探索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路子。在文学的国度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像植物择地而生一样,得其所,才会发芽、扎根、放叶、开花,最后结出果实。以最近活跃的作家为例,刘宾雁如不占据特写这个位置,而写小说,张洁如不占据小知识分子的“自我”的位子而去描绘农民,我敢斗胆地说:即使是已经败下来的我,他们也不见得是“对手”!愿你尽快地找到你的位置。

 

杨屏与父亲通信一年多之后,终于在北京见了面。

1980年12月初,杨屏到北京出差,来到位于月坛北街的家里。因父亲那时正在京郊通县写作,没有在家,杨屏只得留下一张字条后告辞。

父亲因事于12月10日回到北京城内的家中,见到杨屏留下的字条,心里十分高兴,很想和他立即见上一面。可惜杨屏在字条上只写了自己住的地址而没有留下电话,父亲只得匆匆写上一封信,告诉杨屏自己家里的电话,以及去通县的具体路线和所乘的公交车,并说如果他到通县不方便,自己可以回京等他。

不知是杨屏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还是他想碰碰运气,11日的下午再次来到家里,两个相差26岁的忘年交终于见了面。两个人十分痛快地畅谈着。在家里吃过晚饭后,杨屏告辞回住处,父亲则返回了通县。这是父亲与杨屏的第一次见面。

1981年夏季的时候,杨屏再次来到北京,因父亲到沈阳避暑写作,而没有见上面。杨屏这次来北京,除了其他事情,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代表他所在的报社希望能连载父亲的小说而约稿。父亲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给杨屏写信,表示支持他的工作:“关于给《洛阳日报》写连载小说事,为了你,只要条件(指身体)允许,一定满足要求,只看这回的病状何时消退吧!

到年底时,给杨屏的稿子也没有写出来,倒是收到了杨屏寄来的小说稿。看完这篇稿子,父亲给杨屏写了回信,谈了自己读稿后的感受和希望:“你的小说《亲爱的,别这样》早看过。它的立意还好,只是你用对话(实际上是说教)代替了艺术描写,因此有粗糙和概念的感觉。读过《天山深处的大兵》吗?它是以情以景,以情景交融地描写与刻来感染读者的。你的小说有意境,也有情节,只是缺乏这样的艺术处理。望你在这方面花些功夫。”由于已经近一年没有见到杨屏,父亲对这个年轻的朋友还是很想念的,在信的末尾特意问他近期是否有机会到北京。

冬去暑来,转眼间就到了1982年的夏季,父亲来到鸭绿江边的丹东,一边休养身体,一边进行创作,在丹东一直待到秋天的来临。10月5日回到北京的父亲抓紧时间处理杂事,在翻阅来信时,看到了杨屏那有趣的长信。10月8日在给杨屏的回信中,父亲叮嘱他:“你如今有机会在社会生活的漩涡里折腾,又有机会练练笔,对以后的创作肯定大有好处。能坚持作日志式的笔记吗?能静下心来读些中外名著吗?这两点都不可忽略。再加上笔不停,进步才能迅速。”在信的末尾又一次表示了想与他相见的愿望:“如有机会到北京来,很想当面跟你聊聊。千万提前给我个信。

这一年11月下旬,父亲回到北京城内参加会议,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屏来到了北京。父亲白天参加会议,晚上则接待杨屏,两个人一连聊了三个晚上。这是两个人自1979年开始通信后的第二次会面。

父亲继续不时地收到杨屏的来信和稿件,而父亲则根据看完稿件的第一印象,在回信中谈出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战场,细雨霏霏的夜晚》翻一遍,题材、立意都不错,只是在提炼和概括方面欠火候,显得散乱和拖沓。我把它介绍给一位当过兵的编辑朋友,希望给你一些具体帮助。请等他回信。”“小杂文也看了。很尖锐,很有火力。如果再委婉一些就更好了。引起一些人不满,是自然现象。针砭时弊的文章,发表后没人骂,那就证明失败了。

对于杨屏的一些文章,父亲认为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标准,只可惜那时他的手中没有发稿权,而没有办法使那些文章通过自己变为铅字。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