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怀胎,不只十个月》——漫谈《山水情》的酝酿过程(6)

(2019-07-18 17:27:01)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怀胎

山水情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怀胎,不只十个月

 ——漫谈《山水情》的酝酿过程

(6)

     在八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一些人在“窗外”吵吵嚷嚷最热闹的时刻里,我闭了门户,乱中求静,认真地做起这两件事。我读了许多早应该读而以前没有读过的书。平时自然经常读书,但重点放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当代作品方面,忽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致使眼界很窄、思路极狭。写作的时候,只在一定的圈子里活动,如同演员在舞台的局限中歌舞一样。日久天长,我习惯了这种局限,满足了自己在这局限中依然能唱能跳的现状。有苦恼的时候,但都不严重;在限定的圈子里就能够找到消除的办法。所以我尽管想步步提高,却无艺术上求索的具体的目标。买书很多,多是出于癖好,或随意翻翻,并非为着研究。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购到手二十余年,摆在书架上,纸都变了颜色,从未掀开过封面。如果不是生活道路的变化,有了新的压力,从而又有了新的追求和动力,我可能此生都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坐下来读它们,而且从头读到尾!

    我读了二十几位外国作家(主要是十九世纪欧洲作家)的一百多部(篇)作品。我把早已出版的和再没有看过的自己的作品,全都拆开,一页页贴在白纸上,逐本、逐篇、逐字地看了遍,检查我留在创作道路上的脚印,检查我对生活和艺术是否忠实。

    我好似一个从乡间小镇走进京都城市的牧童一样,金碧辉煌的宫殿使我赞叹,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让我惊讶;再回到乡间小镇,我感到街道窄了,屋顶了,窗户小了,外形也不美观了。……

    我“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觉生发起来的一种自满自足的怡然自得的心绪被搅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不安的渴望、忍不住要有个立即改变现状的行动。于是,在从艺术角度“孕育”《山水情》的时候,自拿起笔写作以来,头一次有意识地、直接地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一个年近半百、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的作家来说,他不仅在艺术观上有了自己的不易移动的主见,甚至在写作手法上也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章法,要做些微小的改变都相当困难。所以我对那些成了名家的人,还能够模仿,甚至抄袭世界名著,不单单鄙视,尤其大惑不解!当时我集中地读了一百多部(篇)外国的优秀作品,常常引艺术的共鸣,常常照镜子一般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营养。可惜,我不好具体说哪一部书,哪一个形象,哪一段描写文给了我哪一种启发。只有一点我觉得清晰: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之后,我为它的简练所倾倒,立刻就意识到自己的《艳阳天》庞杂的毛病,意识到《金光大道》的气势可以不削弱,但篇幅可以缩短。所以在铺纸写作《山水情》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文字的简和篇幅的短。否则它起码会被写成篇幅增多一倍的两大卷。

    学习和吸收外国的艺术经验,只能是“规律”方面的东西。有的聪明人,却偏偏从那里找“灵感”,甚至于找“材料”,实在没出息,实在给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丢脸!

    在检查我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我发现两块病灶:

    一、在创作实践中,我常常不能把艺术内容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处理好。例如,为使作品达到宣传的目的,我往往把思想性看得比艺术性重要;在表现主题思想的时候,往往失于直白、浅露、生硬,而没恰到好处地做到委婉、含蓄、巧妙——艺术地把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例如在行文中,我热情有余,常常忍不住地跳出来发议论,而议论本身不少属于政治口号和豪言壮语,缺乏艺术的感染力。例如,我强调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有头有尾,但是,往往差不多把话都说尽,不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余地,等等。

    二、我的创作注意写人,也不乏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和由生活细节发挥出来的生活气息。但是,我的两部长篇都是以生产和劳动组织改革引起的矛盾斗争为纲,用这纲把作品结构起来的。换句话说,它们基本都是用社会的政治运动来串线,组成故事,在故事的铺陈中让人物活动起来。写了人,写了人的命运;然而人和人的命运是为整个作品的“纲”和“主线”制约和服务的。一些成功的名著正好相反,是以人,以人的命运为作品的“纲”和“主线”,社会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为突出人和人物的命运起环境、背景和衬托作用,通过人和人物的命运反映出社会的风云和时代的变更。这是“文学”,文学应当是这样的。

    正是在我对文学,对自己取得了初步的重新认识的成效之后,最后完成了《山水情》的艺术构思。我尽力地按照文学的法则写它,使它保持前两部长篇的优点,同时也尽力地使它避免前两部长篇的欠缺。当然它又流露出新的不足,这可能是因为在艺术方面“孕育”不足造成的。如果时间再长点,即使相当于题材孕育时间的半数,也孕育题那样多几个曲折迭宕,那么,《山水情》将会是个最健美的婴儿!

    不管怎样,《山水情》总算应运而生了。从它的酝酿过程里,我深深感到,艺术作品的“怀胎”,实在不只十个月,必须等到长期生活,长期思索,同时完善了多方面的条件之后,它才能够降生。

 

                                19841120日于通州镇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