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三十二)李季(1)

标签:
浩然李季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三十二)
(1)

如同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不让父亲与他崇敬的老诗人李季见上最后一面。
回想起与李季的交往,一幕幕的往事浮现在父亲的脑海。
李季比父亲大10岁,出生在河南唐河县的一个中农家庭,读了一年初中后便参加了革命队伍,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底,李季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这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长诗,被誉为是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标志,是诗歌领域里实践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第一个硕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李季因《王贵与李香香》而一举成名,这部作品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父亲的文化底子显然比李季薄了不少,虽然也是中农出身,但那不过是土*改中,在那个靠山小村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结果。因父母早逝,父亲13岁就成为孤儿,小小的他只读了三年小学半年私塾,便辍学务农了。父亲14岁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后一直在家乡蓟县一带工作,直到成为《河北日报》的记者。全国解放后,17岁的父亲响应组织的号召,立志为革命拿起笔,做起了文学梦。于是他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一边补习文化知识,一边练笔写作。经过刻苦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1950年10月他在《河北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姐姐进步了》,手写稿终于变成了铅字。
1954年6月1日,父亲调到《河北日报》驻通县记者站,担任记者,不久后到那时还隶属于通县专区的昌平县采访。喜爱文学的父亲,那时只要下乡工作,都要随身携带几本文学类的书籍,以便能在闲暇有空时翻阅,而喜欢诗歌的他,这次则带着一本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6月21日夜间,昌平县百泉庄的庄户人早已都进入了梦乡,除了村里偶尔的几声狗吠和村边传来阵阵的蛙鸣声,村里悄然无声;天上虽有无数的小星斗在闪耀,月光也格外明亮,但却无法照亮整个大地,四周稍远一些的地方都显得漆黑一片。在这个寂静的村庄里,只有一家农户的窗纸上还泛着些许的白光。在这间点着灯的农舍里,进行了一天紧张采访的父亲还没有休息,正借着微弱的油灯光,阅读着《王贵与李香香》。父亲喜欢书,爱惜书,几乎每本书都仔细地包上封皮,除了一部分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购买日期等字迹外,很少再题写什么。而这天夜间,他却有感而发,在《王贵与李香香》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一首诗:
初夏暖风拂稻田,
渠畔蛙声催人眠,
天空星斗赛灯火,
夜咏古诗宿百泉。
这首诗写的好坏与否,用词是否恰当妥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先暂且不论,但它毕竟表述了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记者在静寂的夜晚,在昏黄的孤灯下阅读时的心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