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2)

(2018-11-23 10:41:42)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文学知识

青年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

2)

     :您是怎样读小说的?作为一个习作者,怎样才能从里面吸收艺术营养,学习创作技巧?

    :写小说而不读别人写的小说者,大概是没有的,区别在于读的方法。读要得法,收效才可显著。

    我初学写阶段,读小的时候贪多求快,有时一夜间就能把一本二三百页的厚书突击看完;而且逮住什么看什么,十分杂乱。这样的结果,小说读的不少,收获却微乎其微,于写作见不到什么益处。以后,我渐渐地把读小说的活动尽量地系统化起来,做了个大体上的排列,即:先读中国的,后读外国的;对中国小说从古代至近代,再当代,这样由远而近地浏览,当代小说成为必不可少的经常阅读物。

    我们写小说,是要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写出小说之后,主要给中国人看这就要求我们写出的小说是“中国式的”,让中国人喜闻乐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的根子,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壤上。历代作家们用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时候,创建了许多独特的成功的方法,形成了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又非常丰富。只有学写小说的新一代认真地读它们,才能够得以继承。唯有在研读中把先人的经验继承下来,才会使自己写作的小说具有中国气派。同时,在悠久的历史延续中,人民哺育了文学(包括小说),文学又影响了人民,因而我们民族有着自己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情趣和习惯;凡是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无不属于适合这样的情趣和习惯而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者。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要研究学习中国小说,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这样的小说才可能为中国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发挥其应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初学写小说的同志,一般都比较年轻,没形成个人的风格,吸收能力强,可塑性强,此时此刻,先接受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熏陶,打下民族特色的底子,我以为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

    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和经验,也要重视、学习和吸收,“排外”是有害而无利的愚蠢行为。外国小说不仅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同时由于近代文化传播工具的先进,我们中国读者也逐渐多地接触了外国文学,欣赏习惯和水平也有所改变和发展。我们写小说的人应该理解这一点,从而顺应着它,使我们小说创作的中国气派、民族化风格也向前发展、永葆青春。当然,生搬硬套外来东西的现象我们要避免,至于那些从靠外国作品中“套购”来创作小说的人,实在没出息,绝不可效法他们!

    青年习作者千万不要一头扎在古典小说或外国小说里而对当代的小说不屑一顾。恰恰相反,对当代作家的成功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新人描写新生活内容的小说,应该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研究。

    因为我们学习写小说的青年同志跟已经写出小说的作者,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所服务的对象是共同的,所要反映的生活也基本上是共同的,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题材和技巧共同的方面也比较多,因而,读他们的作品容易思想沟通和共鸣,对他们的写作经验也就容易吸取。读他们的作品,不仅有利于写作水平提高,还能够吸取精神力量。我刚练笔那会儿,凡是写作上遇到困难有所苦恼的时候,我就翻翻同时代作者的作品,我就想:我和他的条件差不多,那么他能成功,我就不能成功吗?胡万春、李准、吉学沛、丁仁堂同志的小说,都给我这样自强不息的力量。

    习作者读小说,要区别于一般读者,不能光看热闹、看故事情节,也不能专为摘抄某个词汇,更不能专事模仿,甚至抄袭某个情节。习作者读小说,目的在于琢磨这部小说作者写人状物、描绘声色、安排情节和结构故事等等方面的规律性的方法、手法和创造。有的小说看一遍,觉得人家写的人物使自己信服,使自己感动,那就再看一遍,分析分析,人家都用什么手法把人物写活的,跟自己平时刻人物的长处短处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启迪。有的小说看一遍,故事情节吸引人,那就专门研究一下它的结构,摸到一些门道。读完一本或一篇小说,自己先思考一遍,从主题思想到艺术表现手法做一番研究,然后找有关这本或这篇小说的评论文章,作者介绍写作体会的文章看看。核对一下自己的哪些看法对,哪些看法不对,再重新翻阅原作,这对吸收艺术营养有益处。作为写小说的人来说,这样做,比单纯读作品见效,也比单纯读文学理论见效。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