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曹继铎的散文集序》

(2018-09-04 17:22:19)
标签:

浩然

曹继铎

创作

杂文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曹继铎的散文集序

     一九五五年盛夏,我在《河北日报》当者的时候,有一次从太行山区采访归来,见篮球场上有几个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使那儿显得异乎寻常的热闹。报社文人成堆,终日埋在案头和稿子堆里;除了节假日有几个人扔扔球,在平时,那球场等于虚设。这几个青年的出现,尤其他们精力充沛,球技亦佳,所以很引我注目。跟记者科的同志一打听,才知报社最近从各地区选拔一批高中毕业生,来充实编辑队伍,打球的便是他们。

    青年人与青年人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磁性吸引力。我很快便跟他们相识,其中一竟对我这个最年小的记者“崇拜”起来。由于“近朱者赤”的原因,迷上文学创作,正为成功而拼搏求索的我,渐渐地把他们几个也影响得立要当作家。从此,在木板楼办公室的灯光下,在省会保定的街头,在古莲池的泉水边,在郊野的青草地上,都一而再地鸣响起我们议论探讨文学入门之道的热烈而又豪迈的声音。……

    令人吃惊的是,回首一顾,这情这景竟然逝去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后的金秋十月,我从内蒙古大草原旅行归来,在大捆积压的书信里,发现石家庄《建设日报》的信封,立刻从那“龙飞凤舞”的笔迹中认出他,那伙曾经志同道合中间的一个——曹继铎写来的信。打开一看,上写:“……我要编选一本散文集,故请你给它写一篇序言……”这句话、这信息,如石击水,脑海里翻腾起层层叠叠的波环,不能不回忆起一九五五年的那一群伙伴。可惜,除了曹继铎,几乎连一个人名也难以想起。这是因为他们跟文学只不过热恋了一阵子,便分道扬镳,或从政,或从军,或从商,各奔前程了。唯有他,曹继铎对文学的初衷不改,一往深情,一直执着地追求着成功。所以同行的我不会把他忘怀。

    曹继铎没有良机奇遇的幸运,也不善于钻营取巧。他把五十年代青年人那种“傻”劲儿保持得太多太久。他只会下笨功、出苦力地做事。而长悠悠的二十余载的报纸副刊编辑的职业,占去了他的时间,束缚了他的手脚,同时也延缓了他的艺术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他既无怨言,也不气馁地在困难沙漠里跋涉不停。

    人生经验的积累,早就一再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那么,曹继铎算不算胜利了呢?诚然,他没有写出“轰动”的作品,也没有跻身于名流之行列。可是我们必须看到:三十年间,他采写了上千条新闻,阅读了上万篇稿件,编发了几百期副刊;与此同时,他拾拣、挤用了午休、睡眠,以及感冒发烧的病假时间,创作出一批散文作品,这些不都属于一个文学事业追求者的胜利果实吗?以曹继铎为标尺,量一量一九五五年我们那伙曾经发誓要一块儿为文学事业奋斗而在中途却步的同辈人,曹继铎尤其应该算个胜利者!

    文学大厦,并非只由几部名著和几个名流支撑起来的。名著名流是栋梁。栋梁若离开砖瓦石块,充其量只不过是副空架子。没有“砖瓦石块”的托扶之劳,名著、名流未必能够生长得起来。所以文学大厦需要众多的砖瓦石块来垒砌。曹继铎数十年苦苦追求,不怨不馁,不是他甘于充当“砖瓦石块”、没有“栋梁”之志,而是安于这样的位置。他的散文作品无论记事抒怀式的,如《沿着家乡的水库大坝》、《西柏坡的一个早晨》,还是人物特写式的,如《月夜》、《我的二伯》,都给作家生活的历史时代和作家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记录了一幅幅真切感人的面影,唱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颂歌。曹继铎的存在,起码得算我们河北文学成就的一个组成部份。即使是微小的部份,依然应该视为胜利果实。

    万幸的是,曹继铎小于我若干岁,正处于一个作家创作黄金季节的“不惑之年”。几十年没有离开生身养命的河北大地,使他在社会生活素材方面有了可观的积累;几十年没有松懈笔纸操练,使他在艺术技巧方面有了相当的功夫;尤其是向前追求的心气不衰、热情不减,具备足够的原动力——这三股劲头拧在一起,再利用符合规律,肯定能保证曹继铎在文学创作的继续拼搏中取得更多的新的胜利果实。

 

                                   19851026日于通州镇

 发表于《作家生活报》1986年第36期、《散文选刊》1989年第6期。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编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绿色赋》、石家庄市文艺评论指导小组19962《曹继铎散文论》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