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中国刑警大扫黑〉序》(1)

(2018-07-26 09:22:27)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杨远新

警察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中国刑警大扫黑

1)

  

那是十二年前的春天,我带着身心病伤和不甘沉沦而苦求“东山再起”的艰辛,应中国作家协会之约到江苏省南通市参加“春江笔会”。东南西北的作家来了二三十位,包括老作家峻青、碧野,中年作家木青、金振林,青年作家为数最多,其中就有杨远新。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留给我的印象除了一般年轻人共有的特点外,还有三个独到的特征:满头黑发,呈波浪形自然鬈曲;两道浓眉,左眉心含一点白;下巴宽阔,有一颗豆状的黑痣。不能说他不潇洒,不能说他不英俊。但从其谈吐,从其举止间表现出来的,却是憨厚、淳朴、诚实,甚至有几分呆气,没有一点当今青年作家那份新潮时髦的派头,简直像个农民。笔会期间,作家们分布到南通市所属的十多个县市采访、讲学,远新与我同行,我们一起到黄海之滨的如东县,同吃同住同劳动了十多天。这期间我才了解到,他血管里流淌的的确是农民的血液,他心中涌动的的确是农民的感情,他是道道地地的农民的后代。他是他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文化人。因为他要为农民说话,因为他要为农民争气,所以他拿起笔,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写的文章,他办的刊物,都是表现农民的喜怒哀乐,向往追求。为文亦如他的为人一样,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真实自然,平易质朴,不装腔作势,不虚伪浮华。也许因为我也是农民的后代,我也是写农民,为农民写,我与他之间的感情不存在代沟,很容易交流,很容易沟通。于是我从心里喜欢上这个来自毛主席家乡的年轻人。笔会结束,我俩在上海分手时,他拿出一个精美的留言薄,要我给他赠言,我毫不犹豫地将我在新时期的座右铭抄录给他:“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生活,埋头苦写。”以此表白我心迹,同时与他共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俩虽然远隔千山万水,我却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关心着他的成长。从农家小院里成长起一棵文学创作苗子不容易,牢固地扎下根子也须抗得住天灾人祸。我生怕他被风吹歪,被虫蛀坏,被刀砍断。一九八六年六月,我借应邀南下,出席全国通俗文学创作会议之机,到他成长、工作的西洞庭湖畔走了一圈,所见所闻,令我大放宽心。远新的同事,无论同辈的,还是长辈的;远新的领导,无论单位的,还是上头的,都非常关心、支持他的创作,给他创造、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为他排开一切行政事务的干扰,给他专门时间,扎根沧浪渔场,深入生活,潜心文学创作。这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一切的时代,实在是得天独厚、难能可贵的。同时,远新还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妻子放弃自己的爱好与追求,承担了里里外外的一切琐事和应酬,照顾着他们的儿子,还利用早早晚晚,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他改稿、抄稿,为他搜集整理资料,远新没有什么需要分心走神的。我相信,只要他珍惜这大好时光,利用这诸多有利条件,持之以恒地写下去,他一定能成为文坛湘军中的一员战将,一定能成为当今中国文坛一位有出息的作家。

我的信赖没有错,远新的作品一天比一天增多,引起了外界更多的重视,《小溪流》要调他做编辑。他不想离开养育他的热土。他写信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一个作家成长到一定的时候,有必要到外面去见见更大的世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到养育自己的故土;这样进进出出,出出进进,有利于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我奉劝他:关键是要做编辑家,决不可做编辑匠。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协助正副主编,将《小溪流》办得红红火火,在“中国首届少儿报刊评奖”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接下来,他被推荐到武汉大学作家班深造,并担任这个班的党支部书记。他特殊的组织才能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同学们、老师们和校、系领导的好评,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毕业时,作为德才兼备的尖子学生,被分配到国家公*安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过公*安期刊的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公*安局副局*长、严打办主*任。现为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穿上了橄榄绿,时刻觉得头上的国徽和肩上蓝盾的分量。在这片新的领地,他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公*安部举办“中国公*安报刊一、二届优秀作品评奖”,他责编的《美梦欲圆》等七篇文章榜上有名。同时,他自己创作的中篇纪实文学《智擒澳*门绑匪》、《跨越中*港大诈骗》也在此次评奖活动中获奖。

据我所知,自他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以来,他一手写警*察,为警*察写,一手仍坚持写农民,为农民写;并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有了可喜的长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者,他出版了纪实文学集《特区警*官》、《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报告文学散文集《局*长在紧急关头》,长篇小说《爱海恨涯》,还有一百多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散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后者,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险走洞庭湖》、《洞庭湖农家纪实》,中短篇小说集《落空的晚宴》、《欢笑的碧莲河》、《春柳湖上》,同样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将两种生活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洞庭湖黑雾》,中篇小说《坠入桃花渊》等。可见,他既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社会同步前进,又时刻把自己的根留住。当今这年代,许多作家被商品经济大潮摆弄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浮躁不安,无所适从。而远新则“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坚定不移,奋斗不息,这股精神实属宝贵。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