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中篇小说《杨庄风流事》一
(2018-07-24 10:26:53)
标签:
浩然中篇小说杨庄风流事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中篇小说
《杨庄风流事》
一
说“大多数”人这样,就意味着还有“小多数”人跟他们不相同。老杨家那个小伙子清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向前看”和“有理想”的青年。
清明的爷爷是抗日战争时候的游击队长,攻打燕山镇炮楼子的时候牺牲了,被冀东党委授给杀敌英雄的称号。清明的爸爸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业社社长,在兴修水利中献出了生命,是省级劳动模范。杨家这个门口里遗留下的后代根苗清明,那会儿还不满周岁。清明的奶奶在那种情况下,做了一桩与众不同的事情:劝说儿媳妇找个可心的男人,改嫁走了,把孙子留在身边抚养。一口饭一口水的,她终于把孙子清明喂养成一条大汉子,一条跟当年的爷爷、死去的爸爸一模一样的男子汉。
清明长得身板结实,模样俊秀,性格厚道而内向,两手勤快又灵巧。他自打年小就仁义,从来不无故大哭大嚎,也不登梯子爬竿儿淘气;没有跟小伙伴动手打过架,也极少听到他口吐脏字儿骂人。只有一个缺点:好用锯子、斧子这类家什鼓捣个木器、铁器的小玩意儿,念书不大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居于下游。为了这个,奶奶没少跟他怄气,还伤心地掉过眼泪。可是,时间已经白白地流过去,还有啥法子呢?有一回,当代著名作家燕赵,来这个县体验生活,顺便到老革命根据地杨庄子一带参观访问,在杨家跟清明一条炕上住了几天,使清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清明读过燕赵的代表作《大地的儿子》,对燕赵特别崇拜。燕赵走后,清明对伙伴们说:“真没想到,大作家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证明普通人也能当作家。而当作家得有本事,本事得通过刻苦学习来学到手里。我要是学会了作家的本事,把我爷爷和我爸爸的英雄、模范事迹写成书,拍成电影,那该多有意义。人活着总得有个志气呀!……”
从这以后,清明就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树起一个当作家的人生目标。他躲藏在家里,日夜兼程地复习功课,要参加全国大专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上大学,念中文系。他变成个书呆子,不要说串门玩耍,连队部门口演电影都不去看。而且演的是让山村人头一回开“洋荤”的、让多数青年人都着了迷的香港出的故事片。清明一点都不动心,照样盘腿坐在炕上,胳膊拄着炕桌,看书、背词儿。
奶奶瞧着孙子的头发太长了,不断地催促他“都能梳辫子了,快去理理吧。”
“它碍不着吃饭,长就长点儿呗!”正坐在窗前玫瑰花丛荫凉里看书的清明,头也不抬地回答奶奶这么一句。
“还嚷嚷不碍事,看把脑袋给捂的,一天到晚总是汗搭流水的,小心长痱毒!”奶奶说着,奔上前去,夺过孙子手上捧着的书本子,往胳肢窝一夹,“快去,不把脑袋给我修理利落喽,就不准再摸书!”
“奶奶真是老糊涂了。”清明故意绷起脸来说,“您给我讲过老戏《三娘教子》没有?人家是孩子不好好念书才受处罚,您相反,专门处罚用功念书的。这对路嘛?您自己评评!”为了逗奶奶高兴,又学着《三娘教子》里的薛倚哥道白的调门儿说:“怪不得人家说我不是你生的,不是你养的;我要是你亲生自养的,你呀,你就舍不得打我啦!……”
奶奶本来让孙子问得有点儿尴尬,孙子的恶作剧倒给她下个台阶的机会,也用闹着玩儿的办法对付孙子。她没容清明把戏词儿念叨完,就从地下拾起扫地笤帚,倒过来抓着脑袋,举起来就要打:“该死的货,跟我耍贫嘴。我要让你知道知道厉害!”
清明像一只惊了窝的兔子,“噌”地一下子蹿起来,一个蹦子跳出去足有五尺远。
奶奶举着笤帚把儿,不依不饶地追过来,而且狠狠地吆喝:“坏小子,我今儿个要把你打个浑身上下全肿成大包,躺没法儿躺,坐没法儿坐,看你还这么耍赖不!”
清明反应机敏,动作灵活,根本不早躲不早避,偏偏等奶奶快追到跟前的时候,他才逃跑。
于是乎,杨家的这祖孙两个,就在院子里演开了武打戏:从北窗前打到南墙前,围着玫瑰花丛转三圈,又从东墙根打到西墙根,来回跑圆场。
清明摇头扮鬼脸儿:“追不上,干着急!追不上,干着急!”
奶奶“呼哧、呼哧”喘着气,穷追不舍。等再一次追到西墙根和小棚子中间的时候,她来了个急中生智,横插着赶到前边阻截。
清明被堵在旮旯,眼看苕帚疙瘩要落在头顶上。他一闪身子,一抬腿,一只脚蹬在小棚子的窗台,一只脚踩住西墙边的石头缝儿;再一纵身,就跃到了棚子顶上。
奶奶站在棚子下边干着急,没办法。
清明手舞足蹈:“哈哈,逮不着了!”
他这猛地一声喊叫不要紧,把墙这边的奶奶气得扔掉了手里攥着的笤帚倒是小事,最要紧的,可把墙的那边、隔壁住的一个小媳妇给吓了一大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