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中国民间文学蓟县分册〉序》

(2018-07-04 14:25:55)
标签:

浩然

创作

作为

蓟县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中国民间文学蓟县分册

 

阅读这一册民间文学集,引起我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无限的感慨。

蓟县,不是我的出生之地,却是我养身的沃土。从盘山西翼那个靠山小村起步,十二年间,我几乎喝遍了全县东西南北的井水。在最关键性的岁月里,为人一生的大计,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子、定下基调的:通过耕耘劳作,学会了养活自己的本领;加入革命队伍,树立起“社会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颗文学理想的种子,也在我的心田里发芽。

一个农民的后代,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专门教育的我,居然大胆地怀上搞写作的念头,又有勇气搞起写作;回头一看,搞了三十多年,而且还有信心继续搞下去;这股子心气和劲头,正是地方戏曲和民间故事深刻影响的结果。

母亲是一位给旱店子村看坟人的女儿。坟地在大路边。她从过往歇脚的行人中听到许多传说故事,她向我讲了第一个故事,又讲了她所知道的一切传说故事,从而成为我的文学启蒙。此后,在打柴割草的山坡,在站岗放哨的窝棚,在柿园枣林间,在送公粮的漫长路上,等等场所,众多的乡亲们,给我讲述了难计其数的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我在谛听中放怀大笑,在谛听中潸然落泪,在谛听中沉思遐想,张开心灵的翅膀,翱翔于人间、天堂、地狱,以及梦幻的境界里。这些驱赶着寂寞,充实着头脑,培育着智慧和艺术细胞,不知不觉中,在我的心田埋下文学的种子;待到天安门前五星红旗升起,我忽然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写作”这一行的人,于是那种子就发了嫩芽,破土而出,任何艰难困苦、打击折磨,都没有能够阻挡它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我终于受益于流传在蓟县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从前辈人口述中把故事传说接受过来,又讲述给我的蓟县的乡亲们。

蓟县有古老的历史,有富饶的山河,有勤劳厚朴的人民。在历史运行的长长的轨道上,大自然养育了蓟县人,蓟县人优化了大自然;当勇于追求、肯于流汗的男男女女,跟青山绿水黄土地热恋、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奇迹就出现了:推进了历史,开发了资源,聪明了人们自己。有了聪明的人,才有了青甸、太和两洼的红高粱,才有了马伸桥的绿稻谷,才有了盘山的柿子、吉素的大枣,以及万里长城的黄崖关、举世无双的独乐寺、“京东第一山”的名胜古迹群。也正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中聪明起来的人民大众,才好像让山上长树、田里长苗、平地起屋一样,让心灵沃土上生发出爱的、恨的、现实的、浪漫的精神之花——多如繁星般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人杰地灵,地灵人杰。这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没有自然环境的优越和特点,就没有多姿多彩的历史;没有这样的历史所提供的创作源泉,先人们的口头文学起码不会如此的丰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若我们的祖宗不是聪明的,就难以创作出这般优美健康、为当代和后代都喜欢听的口头文学,那么,彼时出现的不见经传的人与事的精灵之光,也会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蓟县的文学史册将因此显得单薄和枯燥。

我们应该对历史上那些无名的口头文学创作者深表敬意,珍惜他们传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发扬下去。同时我们要感谢蓟县文化馆的同志,热心地组织这样多的写家们广泛地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当不少吃着农民种出的粮食、穿着工人做出的衣服的文学专家们,都扑到“名”上或扑到“钱”上,编造着多数人看不懂或看了身心双受其害的所谓“文学作品”的今天,蓟县的写家们不与之为伍,甘心情愿地干起这种不时髦、不吃香的而又费力气的工作,可见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是何等强烈。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这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得以救护,避免了流失的厄运,还能够借助现代化印刷技术,广为传播,服务时代,服务人民。

民间文学是艺术的土壤。古往今来的很多作家皆因从民间文学土壤里汲取了营养而成为大手笔,例如蒲松龄;不少传世之作,都是在民间文学这个园圃中发育起来的,例如《水浒传》。为使自己和文学事业多有成就而不受损失,我们切不可轻视民间文学。前两年,有感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这种不良世风渐起,想对年轻一代发挥点影响作用,写了一篇文章,在结尾处我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包括书本的和口头的,是中国新一代立志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土壤。外来的文学艺术品再好,那也只能当作我们的肥料。先看、多看点中国的,把中国的文学艺术吃透、学好,打实基础,才会具有对外来物的鉴别能力和吸取营养的本领。”今天,我想把这番话再奉献给这本民间故事的读者。

我是喝蓟县的井水长大的,自然关心那里的文学事业。我希望蓟县人民在物质方面富起来,精神方面也同样富有;从别的方面节省些钱,多往文学地盘投放些资金,以利于多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多出大众欢迎的作家。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一日急草于三河泥土巢


发表于《山里红》1989年1-2合期。收入《泥土巢写作散论》。编入蓟县文化馆《山里红》编辑部19896月《中国民间文学》(天津卷·蓟县第一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