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凝:我和浩然的一面之缘
(2017-09-21 10:12:19)
标签:
浩然钢凝通州一面之缘文化 |
我和浩然的一面之缘
钢 凝
我和浩然相见是1993年5月22日,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五十一周年、通县文联成立二周年大会上,通县即今北京市通州区。时任北京市农工委副书记杜德印、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蒋效愚也参加了那次大会。
与浩然相见、交谈,是经时任通县文物局副局长王明介绍的。浩然给我的印象和善平易,诚厚朴实,看上去像个老农一样的长者。当时浩然说对“钢凝”这个名字有印象,在《运河》上看到了你几篇作品,还问了我的写作情况、什么兵种,以及鼓励的话等。浩然是通县文联名誉主席,县文联办有一个刊物《运河》,自然要关注这本刊物。我觉得,人们对“钢凝”一名有印象,要感谢女作家铁凝,因为我“钢凝”之笔名沾了名气很大的铁凝的光。
王明局长曾对我说,浩然的女儿梁春水打听你了,想见见你这个“钢凝”。我说,好啊,再有活动的时候,给我引见引见,我也想见见她。因为我也有好奇心,王局长曾对我讲《运河》上发小说的这个“春水”,是浩然的闺女叫梁春水。
相见的愿望,终没实现。因为1993年12月底,我部队整编,我到顺义县(今顺义区)去了,离开了通县,随着王局长的退休,渐渐地与《运河》联系少了,逐渐淡忘了一些事。今天忆起此事,叹息若干声,只能是遗憾了。
上了岁数的人,对浩然是不陌生的。浩然是随着《艳阳天》的问世走进千家万户的。1972年,浩然出版了作品《金光大道》后,更是名声大振,成为了那个年代里唯一出名的作家。浩然始终没有失去农民的淳朴,没有失去做人的本质,更没有利用唾手可得的机会去做更多的“事”。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质朴、单纯、本分的人,他像一位农村的生产队长和村支部书记,经常穿着一件中山装,说话腼腆,没什么架子。浩然,是穷人家的孩子,农民的孩子,他对农民的感情,深入到骨髓之中。 浩然说:“写农民、为农民写,是我自觉自愿挑起的担子,我要把这副担子挑到走不动、爬不动、再也拿不起笔时为止。”
由于时代的原因,浩然也经历了坎坷,但他对农民的那份情愫始终流淌在血液中。改*革开*放以来,又以长篇小说《苍生》再次崛起。他未改初心,没有留恋大都市文艺界的繁闹与功利,晚年的浩然舍弃了京城的安逸与舒适,扎根基层,定居河北三河,致力于培养农村青年和乡土文学作者,称这是一项“文学绿化工程”。
在三河的十几个春秋,浩然创作出版了8部中、长篇小说,计330万言,还修订再版了7部长篇小说,计483万言,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等文章。他创建了三河市(县)文联和三河市(县)作家协会,并亲任两会主席。他创办《苍生文学》十年,为广大业余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六七年时间,三河县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作者群,还出版了三河本地作者的文学丛书《三河泥土文学丛书》,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组建了“浩然文学基金会”和“《苍生文学》董事会”,为文艺绿化工程积极筹集资金,为三河市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做出了无私奉献。
浩然说:“我自己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是业余作者出身,因此我了解文学小苗最急需有人伸出热情的手加以扶植。”浩然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浩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好的小说应该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不仅带有须子和萝卜缨子,还带着一嘟噜湿乎乎的泥土呢。”他的作品,也始终充满着浓郁、朴实的泥土气息。“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
浩然的女儿梁春水说,三河是浩然最想“归属”的地方。浩然生前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我的生命,也培养了我的心灵。”浩然归属的是能生长万物昂扬向上的土地,土地能使他的心灵,纯化、简单和实在。
2008年2月20日,浩然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同行这样评价浩然:绝对不是一个逢迎权势的人,而是一个作风严谨、勤奋自律、道德水准高尚的作家,始终永葆作家的良知,他的错误或贡献是农民式的,是“十七*年文学”最后一个歌手。
我和浩然只有一面之缘,但他的音容笑貌深深根植在了我的心中。
钢凝,男,1963年5月出生于河北沧州。1981年10月入伍北京军区空军某高炮团。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赴广西边防前线对越轮战。军旅19载,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85年5月《故乡的泥土》获中国青年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联合举办的“千字小说”征文一等奖,1988年12月《苦雨》获《消费时报》“轻骑杯‘’小说征文二等奖,1991年8月《大师和评论家》获首届‘’冰心杯‘’文学奖三等奖。《故乡的泥土》被《小说选刊》、《中国微型小说选刊》选登,《呼唤》被《小小说选刊》选登。出版文学作品集《故乡的泥土》、《钢凝眼中的》两部。2000年8月转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