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桑榆诗情〉序》
(2017-09-16 10:22:12)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闪世昌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桑榆诗情〉序》
《桑榆诗情》的作者闪世昌同志是我们北京作家协会的新会员,但他和我的年龄相仿,都是年过花甲的人了,心气也差不多。
世昌同志是一位有四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语文都曾教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基本功很扎实,这样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反映校园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文学创作的厚爱和追求可以说是矢志不渝了,不论是教学工作多么繁忙,也不管是几度身处逆境,业余创作从来没有间断多;桑榆之年又推出这部诗集,就是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例子。
他的另一部新诗集《与诗牵手》,不久也将问世,我在这里一并表示祝贺。
《桑榆诗情》这名字很好,既符合诗人的身份,又弥漫着很浓的诗情画意。从“桑榆”我们会想到“桑梓”,并想到柳宗元的名句“令我生心怀桑梓”;人老了,容易怀旧,会更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热土;就像我深爱着家乡农村的田野一样,世昌也钟情于他的故里昌平县城乡和他的第二故乡——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北京市内的宣武区。他的新古体诗《不及我是昌平人》和歌词《我们是宣武人》,都是思乡爱乡的佳作。前者亲切而庄严,后者如歌谣般地流畅而又不失坚毅。
“诗言志”,这个志就是高尚的志趣和追求。诗词歌赋的载体虽不如中、长篇小说之大,但仍应该坚持而且也可以做到反映大的主题,诗人至少要把自己的作品(特别是诗集)心甘情愿地置于国家命运、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之下,尽量溶于时代感,用火热的诗句去升华一个时代的人们的心愿和感受。《桑榆诗情》正是以作者之诗,言“礼赞炎黄”、“心系热土”、“钟情校园”之志。开篇诗“今夕非除夕,却是通宵喜。午夜飞礼花,零点升国旗。香江热泪涌,黄河凯歌激。何须六月雪,雪耻在七一”(《喜迎香港回归》),可以成为诗人代表作了。
友情和亲情也是作者乐于吟唱的题材。众多的友人(包括他的学生)和家人,给了他许多的温暖、力量和启迪,诗人则用他特有的风格(包括他喜爱的嵌名诗、藏头诗),把这种情酿得更甜更浓。我想世昌同志的成功是离不开友人和亲人的支持、关怀的。而“参悟人生”是作者用诗的形式阐释某些人生要义的尝试,和他的教师生涯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不使人感到枯燥的告诫,会赢得一批读者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是鼓励我们要“老有所为”的警句。世昌同志年届花甲方加入文学创作队伍,方出版第一本文学专著,从专职文学的角度来看,似有“失之东隅”之憾,但读过这本诗稿,听了他的创作打算,我又感到并非“失之东隅”,而是“耕于东隅”,所以才会“收之桑榆”。最后我们祝愿他:夕阳红似火,晚秋大丰收。
发表于《北京晚报》1998年7月19日。编入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桑榆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