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六) 周立波 (2)

(2017-09-17 09:46:52)
标签:

浩然

周立波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六)

周立波

2)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wbr>(十六) <wbr>周立波 <wbr>(2)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wbr>(十六) <wbr>周立波 <wbr>(2)


 1958年,周立波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出版,已经调到北京《俄文友好报》工作的父亲又立即购买回来,利用工作和写作的空隙,抢时间把读完。那个时期,父亲打算把近年出版的一些长篇都浏览一遍,一方面为了工作,在《俄文友好报》上介绍,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将要写的长篇打下基础,同时,他也确实喜爱周立波的小说。

父亲开始与周立波有所接触,还是在《红旗》杂志社担任编辑的时候。

1961年8月,父亲调到《红旗》杂志社,担任文艺编辑。在《红旗》工作的三年间,为了组稿,父亲几乎拜访结识了文学界的所有名家,特别是结识了赵树理、柳青、孙犁和周立波,与这几位前辈作家交往的过程中,他们说过许多有见地有意义的话题,对父亲极有帮助

这一年的830日下午,父亲到周立波家拜访组稿,恰巧他人林蓝也在家。这是父亲与周立波第一次会面,谈得十分融洽。在谈话中,周立波一再父亲强调不要离开故乡,要多去,不要放弃;而冀东是个好地方,他非常喜欢那个地方。父亲也劝周立波到蓟县去落户。

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父亲又多次到周立波家,但不是他不在家,就是稿子还没有写好,直到10月27日下午,才从他家取来一篇题名《一个星期日》稿稿子到手后,父亲又多次到周立波家去交换修改意见,并在《红旗》副总编辑胡绳召集文艺组作品讨论会上,谈了自己对周立波所写稿子的看法。

    在《红旗》的那段日子里,父亲亲自组稿和编发周立波的《李大贵观礼》和《在一个星期天里》。是否还组稿编发了其他文章,因没有资料佐证,就不得而知了。

1962年,浩然应《中国青年报》之约,写了《给周立波同志的信》一文,刊登在5月26日的报纸上。在这篇以公开信方式的文章里,父亲谈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经过;强调作家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性;代表广大青年作者,向周立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创作方面的问题。不久后的《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周立波的答复文章。周立波的这篇的文章,还差点成为父亲一部新作的代序。

那是1962年7月底,父亲给周立波写信,希望他为自己的一部新作写一篇序言。8月4日,周立波写来了回信:

 

浩然同志:

来信收到了,我很高兴为尊集作序。不过,最近没时间,又要下乡去,一下乡,得忙一阵子,怕耽误了出版的时间。我记得,我们曾在报上发表过关于你的写作的通讯。如果那能够代序,就很好。如果需要我新作一篇,时间又可以延到三四个月以后,请你来信吧。

在业余时间,你能写这样多东西,足见你的勤奋的程度。

专此布复。并致

    敬礼

                                  周立波

                                          8月4日

 

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父亲的新著中既没有序言,也没有代序。

自从父亲1964年调离《红旗》杂志社后,就一直没有见到过周立波,直到1977年。

1977年8月13日晚上,父亲来到北京饭店,参加宴请中岛健藏为首的日本文化代表团,周立波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见到十几年未曾见面的周立波,看到他那苍老的面容,父亲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是父亲与周立波的最后一次会面。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因病在北京逝世。在周立波因病住院时,父亲得知消息后,却因为本文开头那封信中所说的原因没有前去看望。29年后,浩然也因病在北京逝世。两位已经逝去的老人,不知在天国里是否再次相会,不知是否又在一起畅谈文艺创作,不知周立波是否明了浩然当初没去看望他的苦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