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十)萧也牧(2)

(2017-04-12 09:50:40)
标签:

浩然

萧也牧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十)

萧也牧

2)

 当长篇小说《锻炼》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连载时,正在农村基层当干部的父亲断断续续读过,觉得小说写得相当生动真切,只是没有看到作品头尾的部分,印象不具体。当了新闻记者以后,父亲又读过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这篇小说被拍成电影公映后,得到干部、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喜,引起轰动。也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招致了一场对萧也牧无情的批判,好多文艺界的名人口诛笔伐,指责萧也牧的小说是在散布小资产阶级思想,是无产阶级文艺战士进城以后经不住和平环境的考验,是向资产阶级投降的一种表现。当时父亲见到许多报刊都发表了批评文章,虽然没有细读,却感到一股强烈的火药气味。女作家丁玲在《文艺报》上以书信形式发表的长文父亲认真看过,给的印象是语言温和,谴责的言辞掩藏不住作者对萧也牧境遇的惋惜和爱怜。虽然萧也牧及其作品受到严厉而无情地批判父亲觉得他写得很真实有人情味儿,也符合大众化的要求,看不出什么毛病。尽管父亲认为那篇作品是积极健康的,怀疑它是不是真的有错误同时也给那正在成长着的艺术观刻下了永久的痕迹。父亲把萧也牧事件很自然地跟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以及批评方纪的《老桑树底下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开始似懂非懂地知道了搞文学创作也有犯政治错误的危险,给自己往后的创作应当小心谨慎敲了警钟。萧也牧虽然在文坛上消失了,但他并没有在父亲的记忆里消失,在心里还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那时的父亲还不知道挨批判的厉害和可怕,所以丝毫没有改变对位写了好作品的作家的仰慕。在《河北日报》工作的时候,常跟文友们以崇敬的心情谈论他调到北京,第一次逛东安市场的旧书店,发现一册单行本的《锻炼》,没看价钱贵贱,立即从书架取下买了。当时的父亲虽然不能说“如获至宝”,但确有一种获得难得的东西后的喜悦之情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一个大作家一位大人物父亲的心里有些发憷,于是便请贾玉江陪自己一同前往。

萧也牧的家与父亲住的地方距离很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萧也牧家的院子很深,里边的旧式建筑杂乱无章贾玉江一位正在院子里用自来水洗碗的老太太打听一下,绕来绕去,在院子的最深处找到了萧也牧的家

父亲与贾玉江来到萧也牧的家,第一次见到他仰慕的大作家。萧也牧的衣着、长相与父亲想象中的大作家有很大差别,很出乎他的意料:萧也牧高的个子,瘦瘦的,微驼的肩背,黑脸庞,如同印度人。一双不太大,却显得格外明亮有神以及厚唇阔口,都极表情,让人感到亲切。一身蓝制服,不仅不很合体,还极不整洁,露着里边驼色的毛衣,袖口挂着被磨断的线头。猛然看去个刚下班回家的修理工。只有谈话来热情和蔼、细声慢语,透露出一点文弱书生的气质。

    萧也牧掐灭了还没有吸完的香烟,拿出父亲的那包稿子,在桌子上放下之前,先抻过一张旧报纸垫在下边,然后坐到父亲跟前细声慢语地谈起对稿子的意见。他谈得直率、明确,而又自信。不仅对作品的结构、人物的设置这些艺术技巧问题谈得很细致,很启迪人,就是对内容,也就是对农村的生活和人物,同样谈得头头是道,很符合情理,让人无可挑剔,只能心悦诚服。最后他用更加诚恳的语调说:“你的小说稿我看过了,乡土气息很浓,对生活有独到的感受;看得出,你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才能。但是由实践少,经验不足,作品没有写成功,改起来费力气,而且希望也很小。我劝你先从搞短篇入门,多写些,画家打下素描底子那样,练好基本功,再写篇幅长的作品。这样费力小,收效会大。……

    这是一次退稿的谈话,父亲却没有感到难堪,甚至没有丝毫的扫兴。萧也牧那平等的,诚恳的,也是坚定的态度征服了父亲,不知不觉中对他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信任感。同时,父亲的写作热情、必胜的信心,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萧也牧好似知道父亲听了他的话在想什么,又说:“你这部小说稿并没有作废,并没有白写,先放一放,集中精力多写些短篇小说,有了经验再改,是能够改成功的。即使不再改它了,另写新的长篇,创作这部小说的实践,对你的提高和进步也一定起了积极作用,起码你对原始的生活素材进行了一次提炼,想了很多问题,在艺术方面也增加了实践经验……”

谈话持续了一个来小时,父亲与贾玉江起身告辞,萧也牧和他的妻子李威一直把他们送到大门口。当父亲与贾玉江走出不远,发现自己的一条花格子围巾忘在了萧也牧家,便返身去取,结果又让萧也牧夫妇走了一趟曲里拐弯的路,再次相送到大门口。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贾玉江又去了两家小书店,买了一套汝龙翻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全集》,选购了一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五四”以来名家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父亲最喜欢的鲁讯小说》、《萧红选集》和许杰教授专写农村题材的《铸炼集》,还有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集翻译本。回到家,父亲便将《狂涛巨浪》的手稿束之高阁,按照萧也牧的指点,从短篇小说入手苦练基本功。

父亲将萧也牧的教诲记在心中,开始专门、专心地写起短篇小说。1957年10月中旬,接连几篇稿子都被退了回来,这父亲感到很扫兴,甚至产生了些许的气馁但是扫兴扫兴,又不能不继续写。萧也牧父亲说过:假若你一年写了一百篇,一百篇里只有一、两篇好,这就是收获。想到这些话,父亲觉得自己只能这样干下去。发不发在它,自己苦干下去吧。父亲再一次鼓起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谈话归来的父亲,不仅对萧也牧这个人更加尊重,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从中汲取养分。在这一年的一篇日记中,父亲就写道:……在四月号北京文艺上,读了萧也牧的《绵绵的秋雨》。这篇东西写的还算好,说它好,因为作者在小说里为我们真实的描绘出几个人物——有血肉、有个性的人物……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