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红小豆·绿小豆〉读后感》
(2017-04-10 08:48:45)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刘廷海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红小豆·绿小豆〉读后感》
听了这番自白,不由得联想到刚刚看完的刘廷海的小说稿《红小豆·绿小豆》。山东姑娘的身世经历,既给小说的真实性作了佐证,又为小说所蕴涵的思想意义作了生动的披露。在我看来活生生的人,跟小说里所描绘的形象相对照,加深了小说的真实感,加重了小说的艺术力量。
《红小豆·绿小豆》不是新闻报道,不是照片,也不是调查材料,而是文学作品。它是经过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再加以艺术提炼、艺术概括,最后选择了几幅水彩画一样的画面组合在一起,用加工过的散文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由于它的“真”,让读者觉得可信;由于它的“美”,使读者觉得它可爱;信与爱在脑际的流动之中,以至嗣后的回味,不能不思索,不能不联想,不能不在认识方面有所收获。
比如,我就这样思索和联想:农村实行了改革,但并非所有的农村都变成了天津的大邱庄,并非所有农家都变成了万元户,并非所有的农民都成了企业家、开拓者和能人。恰恰相反,由于“山深”、“山高”的隔阻,“野羊坡”这样的村庄太多了!由于愚昧习俗、落后的淤积土层的重压,即使在四通八达的大平原上,也有不少“柴禾门、山石墙、锅台连着炕”的贫困小院子,也有不少抱着“是黄土命就别想天上的鸟”、带着“乐呵呵的笑容”在苦难中熬煎着的人。作者刘廷海与众不同地把目光投向这样的村庄和这样的农民,提醒读者来思考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关注,这是具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作者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以乐观主义态度处理这个题材。他对仍处于贫困和蒙昧状态的农民,既不是恣意妄为地“揭发”、“展览”、嘲讽,也不是无动于衷地欣赏和廉价地同情,而是对他们冲出山的隔阻、土的重压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笔端带着深情。春儿这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具体地承载着和体现着作者的全部情意。春儿可怜她妈,又恨她妈,因为她妈“想让将来的春儿再变成一个现在的她……种一辈子豆”。在认识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她蓦然觉得这些早熟蹦落的豆儿们是一帮了不起的精灵,它们不满足于按着娘的手臂去定位、去生长,它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芽、去长棵,去结果”。这是春儿的觉醒,也是一代农民的觉醒,就如同红豆、绿豆在泥土里萌生。一声雷,一场雨,她便以锐不可当的勇气和力量,破土而出——奔向“天外世界”,使观念、思想和行动,都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春儿和她的伙伴未来将会如何呢?我相信,起码不会亚于胶东招远的那位姑娘和她的伙伴。因为她们已经有了追求,成了追求者。追求,是生命的动力;众多有追求的生命,是社会的动力。有追求就有希望,就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的作家们,再动笔帮她们一把吧!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九日急就于北京
发表于《中国农村经营报》1987年10月2日。收入《泥土巢写作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