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七) 张峻 (2)

(2017-03-14 08:54:11)
标签:

浩然

张峻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分类: 资料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七)

张峻

2)

直到1978年的年底,父亲算是基本上得到了解脱。他要从跌倒的地方再次“爬”起来,他要用手中的笔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要再次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但是,久未写作,他的脑子似乎已经锈住了,根本无法深入到创作中去,因而只得先写一些短小的儿童故事来恢复状态。

1979年2月20日这天,对父亲来讲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思路阻塞了近一年,早晨在床上忽然打开了。父亲从这一天开始动手搭长篇小说《男婚女嫁》,也就是后来出版单行本时将书名改为《山水情》的架子。父亲将这部小说作为自己的“翻身之作”。

按照公历计算,3月25日是父亲的生日,他有意识等到这天完成了《男婚女嫁》的草稿。4月底5月初时,正在新创刊的河北省大型季刊《长城》主持工作的张峻得知消息后,派父亲的另一好友、《长城》编辑潮清来京找到父亲,希望能在《长城》上发表这部小说,并限期一周将上卷交稿。父亲当时表示目前还只是草稿,希望做几次修改后在交给他们发表。张峻和潮清则认为在刊物上发表时粗糙一些问题不大,等出版单行本时再做细致的修改;这部长篇小说如能尽早发表,对消除一些不明真相人心中的不良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面对两位老朋友的热忱与执著,让父亲感到“盛情难却”,只得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在他们的“催逼”之下,加紧进行书稿的整理修改。

为了能使这部翻身之作尽快发表出来,父亲与张峻利用书信、电话多次联系沟通,尽可能的排除其他干扰,加快着修改和校对的进程。《长城》杂志在1979年第2、3期上连载了父亲的长篇新作《男婚女嫁》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这部长篇小说,从写作、发表到出版单行本,以及电影的改编拍摄,从某些个方面上讲,其过程是艰难而又艰苦的,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终于都冲闯了过来,让父亲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朋友间真挚友情的温暖,体会到友情的力量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1980年9月17日的晚间,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张峻的妻子李桂芬逝世,第二天一早他便跑到邮局拍去一封慰问性质的电报。几天后,父亲的一封书信又送到张峻的手中:

 

那天拍完电报回来,就想给你写封信,可惜,几次提笔,都觉得没有任何能够安慰你的语言,难以写下去。你知道,我是个软弱的人!

昨日跟学鳌在电话中联系,我们都认为你到北京来住几天,对你的心境、身体都有益处,不知道你怎么考虑。我现在什么也没写,多半住在通县,有时间陪你,所谓“打搅”之类的念头,你千万别有。

用科学的态度想开点,尽量快地投身到创作境界去吧!正如我在电文中所说的,“为了孩子和事业”,你得健康地活下去,还得努力地写下去!

我昨天回京接待刘国玺同志,今日下午返通县,差不多每周回一趟家。得便写信谈谈你目前的情况,告我们何时可到北京来?

 

张峻没有马上来京“散心”,而是到了12月2日这天才来到北京。那时父亲正在郊区写作,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便赶回北京,与张峻相聚。

1983年,父亲为农村读物出版社编选《中国农村小说大观》,张峻曾创作过不少优秀的农村题材小说,自然在入选之列。父亲在为张峻编写的作者小传中,对他及其以往的创作向读者做了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介绍:

 

张峻,是一位在燕山深处、长城内外那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

1933年出生在河北省隆化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区、县机关的文书,当过报刊编辑,现在河北省搞专业创作。他1953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宋万义老头》,而踏上文学道路之后,那支笔一直写农村、写农民;他的作品也带着极其强烈的泥土气味。

正如绿叶、红花、金黄米谷,以及香的、甜的果子,都是从泥土里孕育出来的一样,张峻小说的土味儿里,也包含着生活的各种色彩和各种味道。他熟稔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很会从生活的高大参天的树木上,截取最能表现生活本质面貌的“横断面”,而加以艺术再现,使之自成境界、风趣盎然。在张峻的笔下,极少那种“中篇梗概”式的短篇小说。我们在他早期,中期和近期的作品里,各选一篇。从这三个戏剧性颇强的、独幕剧式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张峻艺术手法的一些奥妙,学到写作技巧。

张峻的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搭桥集》(196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金鸡宴》(197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和长篇小说《擒龙图》(197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父亲对张峻的小说是喜爱的。1979年10月收到张峻寄赠的新书后,父亲在复信中这样写道:

 

惠赠的《大山歌》收到,当即又读了一遍《夜走黄土岭》。因为它是我接触你的第一篇作品,印象极深;二十多年后再一次‘重逢’,感人的力量仍不减当年。我觉得它的主要功力在于‘真切、质朴’。只有扎在生活土壤里的人,才能有这样的产品;编选旧作,我们自己也能醒悟一些道理;读这篇作品的感觉,起码告诫我们:要写好作品,就得跟农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永不脱离!

 

纵观父亲与张峻的交往,虽然他们相识的时间不算短,见面的时候却很少,但他们彼此之间是信任和关心的,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成为知心的好朋友。 

本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