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2023-08-01 08:59:02)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对于职业倦怠并不出自于一个或某几个职业领域。如:《老木匠的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由这个哲理故事可以看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通病。也就是一个自然现象。究其原因当一个人从事某一工作从不会到会再到精这个过程,从不会到会这个过程是不需要过多外界压力,更主要来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生活它得努力去完成相应的一些技能学习和训练。

然后到了第二层次也就是从会到精。这时候某人已经在本行业立足了,生活问题解决了,那接下来是靠什么来维持他继续前行?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就需要精神的满足。这个时候为了让自己在某个行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获得更多的尊严,这时你得有比别人不一样或更胜一筹的本事,为此有部分人就开始自发的努力提高自己,从而完成了从会到精的过程。

很多行业和人也就是到了这一层次就以为达到了职业的顶点。其实要达到这个层次也就只要不到十五年的时间。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还不到一半的时间,那么接下来的大半职业生涯靠什么来维持?物质或精神。从物质层面上来看现行社会分配机制基本上不可能。从精神层面来自外界的认可达到了一个高度要想突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况且很多时候是不会成功的。那么靠什么来维持?我认为主要来自自己的内心。就如脚合不合适谁能帮助你?只自己自己知道。既然外界的力量变小,为了不让合力减少那就是增大自己内驱力。这个内驱力就是对教育的信仰——为了教育事业,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民教师!有了这个不竭动力就能让自己的职业保持常久常新。

另外我们的职业教育模式应该从事业——职业——谋生——副业向谋生——职业——事业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传授而是自我的体验逐步完善起来的。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