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赛数学组总结

(2023-08-01 08:29:10)

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赛数学组总结

 

优点: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突出平均分及分的总份数和取的份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形状不变,大小不一。相交突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垂直突出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比例提高并且熟练程度有所提高。

3、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渗透的转化的思想。认识周长的化曲为直、负数的认识极限思想。

4、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

5、师生角色有所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有所增加。

建议:

1、注意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及严谨性。讲垂直时进行判断时一个标了直角符号的图形不是图形,从视觉感官上来讲是不垂直的,但从数学属性来讲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一是凭借计量工具如量角器或具有直角特点的图形进行测量二是凭借直角符号。分数的初步认识在黑板上随手画一个图形就是几等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哪能种意义为正是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那么它与之相反的意义是为负数。应该把范围扩大比如分数与小数,不要就在整数范围内打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不是摆出来的而是通过旋转与平移进行运动而得到的。年月日中有关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学生基本上没的掌握,这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还有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是4的倍数,能被4整除,四位数除以1位数,这些知识点对三年级上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可能性这节课让学生来猜袋子,其实学生说了一个最简洁的方法就是打开看看或都摸出来不放回去也能很快判断。教者为了让学生钻进他的圈套就来摸,既然是可能性,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你这一节课摸完了还没有解决问题。认识周长判断两个凹凸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那是通过平移转化成相同的图形而不是转移法。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收集了学生很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不负乎三种长 长 宽 宽;长乘2 宽乘2;长 宽的和乘2。其它几种只是这三种的不同表示形式,它们的思维是等价的。为了达成教师的第三种,这个过程是教者提出来的,我认为应该让这位同学充分展示他的方法,让其它学生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及简约性,自动修正自己的算法而不是强加。要想让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你只有讲出你的想法并让他接受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与他原有观点与之比较与分析后得出的自觉行为。还有长 宽的和表示什么学生基本没弄清楚,导致最后只有近三分之一用简洁的方法三分之一用低层次的算法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无从下手。

3、给学生建构知识搭建支架,知识的建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同化二是顺应。一是从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同化,二是通过设计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与新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估计能总结出来,但面对大多数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可以设计一个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比较后进行填空,减低学生的难度,从而也可以节省时间。

不足:

1、缺乏知识的价值体现。要激发的学习兴趣,仅凭课堂上的一些花样来吸引学生那都是不长久的,数学学科只有从知识的本身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负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什么要产生这些知识。以分数的产生为例,当我们用我们现有的量进行计量时往往得不到成整的,于是就产生分数,以华应龙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就是让孩子量床垫的长度没有直尺于是领带,又不够一个领带长时就想到平均分。吴正宪就是分苹果,开始能整分,当不能整分时就想到的半个。这个知识是由于我们生活或数学本身的需要而继续发展的,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生活实际,它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学习建立模型后更好地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所以要给这个知识点后劲发展提供一个牵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说让学生知识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在后面继续学习。

2、教师的霸权还没有完全解除。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还是不放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怕学生说不到自己的心上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又放得太开,收集信息不够全面,邻边相乘是最容易犯的错,结果没有重点指出。其实有学生是这样做的,教师收集信息不够全面。

3、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加强。由于受西方个性教学的影响,现在班上都存在着不敢管学生的现象。但我们在班级授课制下如果不注重规则的话,试想这个效果怎样来保障。倾听的习惯,听有四种层次,心不在焉、消极被动、积极主动、感同深受(50%、30%、15%、5%)当学生在回答时其它学生在干什么?有时老师在听时也只是关心他的回答是不是达成我的要求,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有时也会弃不不顾。基本上都是老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看谁能把这个孩子的方法听得明白、讲得清楚、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向他提、你的想法与他比较有什么不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直尺三角板的运用,测量、作图等动作都不是很规范。

4、从脑中有案书到目中有人。上课的三种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要说竞赛谁不紧张那是骗鬼,除非他是白痴。俗语说皇帝都怕考。就是由于紧张才会把平时的一些习惯表现出来,这9节课他们谁没认真备那是自我解嘲。但基本上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迫不及待的想得到他心中预计的答案,如果达到了表情自然了,如果提了几个答不上脸色就凝重了,在提出问题时面对全体学生而在交流反馈时却采用单向交流完全没有顾及绝大多数人,要知道和你配合的那个可是班上鲜花,那些绿叶可就只有默默奉献时间了。怎样避免从搜索教案到关注学生那就需要在备课时下大力气把教学流程信手拈来,把课堂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退变过程,当你的教案从简洁到繁杂再从复杂到只写几个环节时你也就达到这一境界了,因为你以前所写的那些复杂的东西已经在你的脑中了。

还是那句话,模看成岭侧成峰,我只代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思维的火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一次活动应该有计划、实施、总结才算完整。这不过是自己履行职责的一种基本状态。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