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楼梦》的贾家祠堂
(2014-11-18 07:05: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楼原型 |
走进《红楼梦》的贾家祠堂
聂
贾家祠堂在《红楼梦》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颇有份量的,第五十三回宁国府祭祖,通过薛宝琴眼睛看到的三幅对联,一幅衍圣公亲书,两幅御笔,基本描绘出贾家祖先的辉煌历史。因此,选择在除夕这一天祭祀祖先,也反映出贾家对祖先的敬仰和依赖。因此,搞清贾家祠堂的生活原型的来龙去脉对我们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大有帮助。走进贾家祠堂,探寻贾家祖先发展源流应该成为红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其实,这一课题,早就被土默热红学所攻克。《红楼梦》的作者是清初钱塘大作家洪昇,贾家祠堂里供奉的祖先就是以洪昇家南宋祖先洪皓及三子为代表,一直延续到明代的洪钟等一干人。笔者只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再次验证一下土默热红学的成型观点而已。内容并无新意,唯立一新视角而已。
一、贾家祠堂的原型就在《红楼梦》的发源地杭州
土默热红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前后照应自成体系。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红楼梦》的发源地是作者洪昇的家乡杭州。而在家族宗祠上就与上面的现成结论相一致。在杭州,确实就有着一座历史上遗留下来洪家宗祠。这处祠堂就在杭州市余姚五常街道洪家棣(在杭州葛岭亦有南宋高宗给洪皓的赐第,后改为洪忠宣公祠堂,明朝由胡宗宪重修)是在洪钟逝世后朝廷下达“赐建廊庙和建祠堂文帖”后初建,清末明初重建。一直保持到民国末年,一九三七年在此建洪氏小学,建国后改为公办小学,定名为余姚县阳明区柴行街小学。今天杭州的洪家祠堂(三瑞堂)已经是杭州市政府重建。但是完全保留着原来的面貌。因为民国末期距今并不遥远。亲睹洪家祠堂之人大有人在。再加上大量的历史记载,杭州成功复园了洪家祠堂的旧貌,这是洪家之大幸,也是中国宋明历史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因为洪家即有洪皓这样的苏武式民族英雄,也有洪迈这样在中国文学史记方面杰出人才,还有对明代社会发展史有过重要贡献的重臣洪钟,加上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家洪鞭,最后是创造出戏剧领域和小说领域两部颠峰之作的大文豪洪昇。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地位显赫,文化韵味十足的家族,我们有理由好好加以研究。
我们说,洪家祠堂是《红楼梦》中的贾家祠堂的原型,那就一定要拿出过硬的论据来证明两者的一致性。
在《红楼梦》的发源地,在《红楼梦》作者的故乡有着作者的祖宗祠堂,这一点就和《红楼梦》取得了高度一致。
请问曹雪芹家的祠堂在哪里,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吴梅村们家的祠堂又在哪里?他们家的祠堂可有洪家祠堂那些值得夸耀的地方?
二、洪氏祠堂与贾氏祠堂有着诸多的一致之处
据余杭史志网《洪氏宗祠三瑞堂和承承堂》(作者:王庆
据洪氏后人回忆,五常街道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规模较大,建筑体为中轴歇山式,平面呈长方形,宽约16米,纵深约40余米,占地1亩有余。砖木结构,由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大门略呈八字形,门阙分左、中、右三道,中间前置门当户对,左右边门相对设木栅。门厅内悬挂“洪氏宗祠”匾,两旁有门神像。门厅后为庭院,青石铺砌,两侧各植桂花。正厅五开间,俗称三间两弄。
我们从这段描写中摘出两段:“门厅内悬挂‘洪氏宗祠’匾”;“左右边门相对设木栅”;“正厅五开间,俗称三间两弄。”
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关于贾家祠堂的外观描述:
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
尽管“三间两弄”的样式在祠堂建筑非常常见,至少说明洪氏祠堂和贾氏祠堂在结构上完全一样的,洪氏祠堂结构与贾氏祠堂的高度一致是支持洪氏祠堂为贾氏祠堂的。
三、洪氏祠堂同样是的“御笔”多多
《红楼梦》中贾氏祠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御笔”多多。书中介绍了三幅对联,其中两幅是“御笔”亲书。为什么贾氏祖先会得有如此的浩荡皇恩呢?当然了,从《红楼梦》书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但在洪昇家族中,就不难给出理由了。
前面已经说过,洪昇家族出过多位对中国社会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因此,他们的在生前死后受到了历代皇帝的极大关注。在洪氏祠堂就有很多这样的对联作为辅证:
20世纪50年代初,洪氏宗祠改为小学。50年代中期正厅保存尚完整,悬“御爵府”、“洪氏宗祠”、“三瑞堂”匾,两侧为“宋祖传世郡敦煌,圣授御铭三瑞堂”楹联。廊柱上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和“大宋陛下是一品,为民治国掌朝纲;明纪祖孙同朝臣,五书伴驾护君皇”两联。
所谓“御爵”和“圣授御铭”都是皇上亲为,实际上就是“御笔”。其实这还只是洪氏家族祖先承接的“御笔”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据浙江在线网站教育频道《洪园余韵——洪氏宗祠》(发表时间:2013/10/30
宗祠墙上展示的是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9)到明武宗正德(1516)年间历代帝王对洪氏家族的诏告,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中关于洪氏家族的昭告共有近60道,这里我们精选了36道。通过诏告的内容我们看到了历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洪氏家族先祖的褒扬和肯定,也看到洪氏家族人物在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一个家族能够得到来自最高统治者如此多的关注和肯定,这在其他家族中是非常少见的,体现了洪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代表性。
60道昭告,对于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历史确实是极其少见,或者是罕见,但却用不着大惊小怪,洪皓及三子洪适、和洪遵和洪迈;明代以洪钟为代表的八位尚书,及著名金石家洪鞭,承承堂主洪善初,还有朱熹亲题康塘三瑞堂的三子同登进士。哪一个不值得皇上大书特书。由皇上亲封的各种官职、封号和谥号更是不计其数。包括洪晧家族及洪钟家族也都皇上亲赐弟或墓地。这些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大家只要上网查一下洪皓和洪钟的生平便知笔者此言绝非妄言。关于具体的“御笔”,笔者将结合后面的文章重点摘录。
四、贾氏祠堂对联语句多从洪昇祖先记载中找到原词
先看第一副对联:横批是贾氏宗祠。上下联为:
肝脑涂地
功名贯天
短短二十二个字的一幅对联,能找到三处与历史记载的对应点。
(一)肝脑涂地
这是整个对联中确定方向的一句话,它直指洪昇的宋代先祖洪皓。洪皓与肝脑涂地有什么关系呢?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肝脑涂地典出《汉书.苏武传》,是苏武出使匈奴期间回答降将劝降时所说。据《宋史.洪皓列传》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洪皓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长达十五之久,洪皓也和苏武一样,威武不屈,保持了华夏民族的尊严和个人的名节,回国后受到了宋高宗的重新重用,宋高宗评价他:“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因此,把肝脑涂地的评价用于洪皓之身是十分恰当的。
(二)功名贯天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功名贯天”与“忠贯日月”是否有着同样的意思呢?
在洪皓的儿子洪迈为父亲向朝廷上奏的《忠宣公谢表》也有与“功名贯天”同样的表述:“兹盖忘人之过,与天同功。
《宋史.洪皓列传》和《忠宣公谢表》这样的资料曹雪芹们不一定有兴趣看全,但作为洪皓的后代,你说他能不熟记于心吗?洪昇根据祖先记载中的文字组合成贾氏宗祠的对联文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百代仰蒸尝之盛
所谓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自宋代以来,洪氏祠堂几经沉浮,却始终香火未断,在杭州就有葛岭忠宣公祠堂和余姚“三瑞堂”和中洪村的“承承堂”
下面再看第二幅对联,横批“星辉辅弼”,上下联为:
勋业有光昭日月
功名无间及儿孙
在这副对联里,我们同样能找到很多对应的文字。
在宋隆兴元年发布的追谥洪皓的“封赠诰文”中的《赠皓公金紫光禄大夫太师诰文》就在非常明确表达了皇帝把洪皓的勋业与功名荫及儿孙的意愿。
兹特赠尔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上柱国谥忠宣开国侯
“嗣胤”在现代汉语里并不常用,但在词典里的解释就是“子孙后代”的意思。而褒显嗣胤的目的在诰文里说得也很明确,“慰忠魂于九原”,而“垂声光于百世”也进一步为前联的“百代仰蒸尝之盛”做了注角。“百代”与“百世”的数词上的一致也绝非偶合。
此外,在杭州的余邑上寿庄的历史文献中,载有明代镏炳(亦称刘炳)《承承堂为洪善初题》一诗中同样有与此联极其相近的用词:
至今勋业昭简册,大书特书遗典章。...宣忠盛泽实具美,宜尔子孙宜尔昌。
由此可见,对联中的“勋业”和“子孙”均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文字对应关系,是因为洪昇的先祖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家族。
洪皓出使金国十五年,为国争光。宋高宗说他忠贯日月,说白了不就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吗?
而关于洪皓的“子孙”。宋孝宗并没有食言,确实是用“褒显嗣胤”的方式来慰藉洪皓的“忠魂”。
据《宋史.洪皓传》传载,洪皓的三子洪适、洪遵和洪迈均成为宰相一级的官员,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外,洪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是从百度百科洪皓条目中摘抄的洪皓八子的简况。
长子洪适丞相太师
次子洪遵丞相太师
三子洪迈副丞相光禄大夫
四子洪逖
当然了,洪皓后代的政治文化名人还不止这些,百度百科洪皓词条就有一个长长的名单,有兴趣者可自去查找。
(四)星辉辅弼数洪家
在词典里,“辅弼”二字有三层含义:1、辅佐;辅助。2、辅佐君主的人。3、今也指辅佐领袖的人。很明显,《红楼梦》中的“辅弼”是取第二层意思:辅佐君主的人。关于《红楼梦》中“星辉辅弼”的源头,红学界语焉不详。原因不外乎他们知道凭曹家的三代江宁织造远远不够“辅弼”的资格。最后也只好以“讽刺意味尤为突出”搪塞,并且质疑对联的真实性。诚然,“星辉辅弼”四个字放在曹雪芹和其他那些明末遗老作者的祖宗身上,都显得那样的虚无飘渺。只要放在洪昇的先祖身上,才一丝不差。
如果真的有人把曹家人在江宁织造任职说成是“辅弼”,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了。你可说,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是在辅佐皇帝治国,都是“辅弼”。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辅弼”之臣是明确界定的。大家可以上百度去查一下各种官名,你就会发现,能够称得上“辅弼”的大臣只有以下几种:
A:宰相:百度百科对辅弼第二条的详细解释就是:“辅佐君主的人。后多指宰相。”
B:“三公”和“三少”:“三公”指古代官职中的太师、太傅和太保;《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百度百科更是对“三公”做了具体描述:“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C:“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
除了上述几类官职外,太尉,大司马,尚书及节度使等常见的官名均未提及“辅弼”之事,原因是他们都是各司其职,独档一面的官员,而不像“三公”或“翰林学士”之类官职并无实权,唯一所做的即为辅佐君王,而宰相也是无具体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那么我们就看一下洪家到底出现了多少辅弼之臣呢?我们来看一下。
洪皓的祖父洪炳:银靑光禄大夫少师
洪皓的父亲洪彦暹(xian):金紫光禄大夫少师
洪皓本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
长子洪适丞相太师;中书舍人
次子洪遵丞相太师;中书舍人
三子洪迈副丞相光禄大夫;中书舍人
再加上宋代的洪天锡(洪适长子十六郎洪权后裔)
这么些的“辅弼”之臣,算不算“星辉辅弼”呢?!洪家的辅弼之臣不但数量多,而且都是拿得出手的,像洪皓是青史垂名级的人物,洪皓三子被称为“三洪学士”与“三苏”差不多齐名;洪钟也是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自胡适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后,各路豪杰已经把曹家的家史翻个底朝天,除了以曹寅为轴的三代地方官江宁织造外,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而这个曹彬虽然有名,也是重臣,但却不是“辅弼”之臣,前面所列的辅弼官职他一个也没。现在主张《红楼梦》作者的不下二十种,我劝他们都去查一下各自的作者的家世,看看有几个“辅弼”之臣能拿得出手。
(五)“慎终追远”体现了皇恩浩荡
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三幅对联:慎终追远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关于“已后儿孙承福德”一句和前面的“功名无间及儿孙”意思基本一致,就不再重复。“至今黎庶念荣宁”也比较好解释,洪皓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也确实会令千秋万代永远铭记的。这幅对联重点还是说一下“慎终追远”四个字。此语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如果通俗点说就是说在悼念逝者的同时还要祭奠祖先。而这种情况恰恰又是体现在洪昇祖先身上,而这些“追远”的行为又都出自皇上。这也正是《红楼梦》一定强调这幅对联“俱是御笔”的根本原因。
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洪皓去世后,宋孝宗为洪皓正名,同时发三篇《封赠诰文》:分别封赠洪皓的祖父、父亲和洪皓本人。
洪皓的明代后代洪钟也是个孝子,在西溪至今还流传着有关洪钟的一段佳话:母亲去世后,洪钟在钱塘修思母亭,并撰有《思母亭记》一文镌刻于亭内石碑之上。朝廷对洪钟父母事迹有所闻知,并予以赞赏。明宪宗、明孝宗分别于成化十五年(1479)、二十三年(1487)、弘治十三年(1500)3次敕封洪钟父洪薪、母姚氏,诰命书碑而今尚存。碑高2.36米,宽0.64米,厚0.27米,分底座、碑额及碑身。洪钟去世后嘉靖帝三次派使者谕祭,赐葬于钱塘西溪之东穆坞。墓碑王守仁撰写,吏部尚书董圮篆额。王守仁还撰有《祭洪襄惠公文》。其后,又下令在杭州修建洪家祠堂永祭洪皓和洪钟等人。
好了,大家跟着笔者走进了《红楼梦》的贾氏祠堂,通过与洪昇先祖的事迹的详细对照,就不难发现,原来《红楼梦》中的贾氏祠堂其实就是杭州洪氏祠堂的翻版,尤其是三幅对联所载的所谓“御笔”均能在洪昇先祖洪皓和洪钟家族中找到非常多的对应点。如果说以这样细致的文学比较得出的结论还不准确的话,不知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还原文学作品的生活原型了。难道毫无根据的猜测会比这还有说服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