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怀古赏析
(2014-11-23 06:46:4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薛小妹怀古诗专题解析 |
交趾怀古赏析
薛小妹“怀古诗”专题解析之三
聂
关于薛小妹十首怀古诗,前五首诗的故事与典故中的人物事迹均不完全符合,笔者上一篇文章从两说“风流”证明作者是在借古代典故诉说个人经历。今天再分析另外一首,《交趾怀古》: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此典故以马援事迹为背景。马援,汉光帝刘秀时名将,曾为刘秀荡平羌兵,为巩固汉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革裹尸之典即出于马援。公元前111年,汉光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薛小妹选择交趾作为纪念马援的古迹,是因为当年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征侧便在麊泠趁机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公元42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
粗看下去“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确实就像是在马援以鼓乐整肃军中风纪,大军远征海外大破戎羌之事。但这两句却极其经不起推敲,只要一逐字逐句的分析,马上你就会发现这两句诗与战场和军队根本就是一点也不搭边。
要破解这两句诗,我们只需看一个关键字:镛。
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常与其它乐器配合使用,如“笙镛以间。——《书·益稷》”。金镛两字合用,仍然是钟的意思,张衡的就有“宫悬金镛”之语,说的是南齐武帝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来梳妆。可军队打仗,带着金镛干什么呀。在军队中,用奏乐的方式来鼓舞士气也不无不可,但古时候用来鼓舞士气的乐器是什么,是鼓,所谓一闻鼓声而进,写金革铁马的战争场面,不用鼓而用钟,可能吗,悠扬的钟声能够激起战士的斗志吗?即便我们不把金镛当成一个词组看,硬要把金与战场上的鸣金收兵联系起来也同样是不行的。战场上为什么要鸣金,要收兵了。或者是不分上下,或者是打不过人家,如果要称颂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的话,用退兵来说明他的丰功伟绩似乎也说不过去。因此说“铜铸金镛”一句是无论如何不能来描述壮阔的战争场面的,程伟元显然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自作主张地改成了“铜柱金城”,这样一改,确实是对应了马援身上的“马援铜柱”之典,金城也是马援消灭羌兵的地点之一。然而,这样一改也就把《交趾怀古》背后的故事彻底埋没了。因此,在分析这首诗时,我们还是要从这词不达意的诗句里找答案。
“声传海外播戎羌”说得同样不是战争场面,打胜仗靠得是近身搏杀而不是凭什么声音。那么这传播到海外戎羌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前面的“金镛”里传出来的。金镛只是乐器中的一种,再进一步说,就是音乐之声,而那时的音乐又是以什么为主呢,当时又没有什么音乐会,明清一代音乐主要是靠歌舞和戏剧来表现出来,尤其是戏剧,更是当时的流行元素。在《红楼梦》看戏也是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书中人物也点过多出戏剧,其中当代的剧作最著名的当属洪昇的《长生殿》,次之为李玉的《一捧雪》,在康熙年间另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剧作《桃花扇》并没有在《红楼梦》中出现。
综合分析起来,《交趾怀古》的前两句说的应该是一部轰动海内外的戏曲,暗指《长生殿》的可能性较大。钟声也是洪昇《长生殿》创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昇的《长生殿自序》的最后一句:“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有点没头没脑,马援功劳大这是尽人皆知的,但功劳大完了又怎么样了,没下文了,突然又冒出个子房来,子房显然是在说汉高祖的谋士张良,把马援和张良放在一起比较,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马援和张良虽然同为汉朝重臣,但两人相同点还是很少的,虽然同是汉臣,张良为高祖臣,而马援为文帝刘秀臣,两者相差五代二百多年,马援为武将,而张良为谋士;马援身死蒙冤,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张良却在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远离了凡尘。且把张良与“笛”联系起来也让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网上有人为了猜谜,生造出了项王被围于骇下时,张良命人用箫吹楚歌,以涣散楚军,这是明显的生编硬造,谁不知道“骇下之战”乃韩信之功,“四面楚歌”是令人唱楚歌。以楚歌退敌兵的可靠文献资料还是《史记》上的相关记载。于是我只好仔细地阅读与张良有关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良的百度百科条目里我发现了有用的信息: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咏张良的诗歌里出现了“短笛”的字样,把这首诗当作“铁笛无烦说子房”应该算是最恰当的了。
这首诗我太熟悉了,【聪明累】中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就是演化于此诗。以前看到的资料都说这首诗就是七岁的黄庭坚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有感而作,怎么会是“说子房”了呢?
通过进一步的考察,算是有了一点眉目,原来张良助刘邦建立大汉朝后,功成身退,退隐于湖北省通城县相师山,师从黄公石修道,后张良访得数十里外黄袍山夜珠窝创办伐桂书院(古石碑及书院遗址仍存)、修建古道观等。而黄袍山正是黄庭坚的故居,黄庭坚的《牧童》确实是他居住黄袍山时所做,至于是否是造访张良遗迹时所作无可靠记载,但从诗的内容看,显然是与张良的归隐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我一直就有一种直觉,对一个牧童称“君”有点不太对劲,如果这个“君”字用在张良身上就恰如其份,再者,把“名利客”与一个与世无争的“牧童”相比较远不如把一个“名利客”与一个“隐士”相比较更恰当。因为一个牧童并没有经历过名利场上的是是非非,而一个隐士却是因为经历了名利场上的是是非非后由一个“名利客”变成一个“隐士”的。张良就是一个现成的现身说法。
无烦二字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无烦脑,张子房正是在“牧童短笛”的的生活环境下,无烦脑地安度晚年的。这与功盖天下的马援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援戎马一生,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拼杀在战场,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客”,尽管他是一生操劳,机关用尽,为国尽忠,但结局却抵不过退隐山林的张子房,在重病中仍然坚持带兵的马援被小人告了一状,刘秀竟然听信谗言,下旨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梁松到时,马援已死,梁松旧恨难消,乘机诬陷马援,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以至家属连马援的葬礼都没敢搞。作者明显是在借马援与张良的比较来诉说功盖天下的马援蒙受的不白之冤。
另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当时兴汉三杰中,萧何被治罪下狱,韩信也以谋反罪被杀,诛灭三族,临死前发出“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哀叹,唯有张良明哲保身,免遭杀身之祸。在这一点上,马援和韩信倒是有一些相像。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把《交趾怀古》联系起来,前二句是在说一部轰动海内外的戏曲,后二句说的是一个“功劳大”的将军蒙受着不白之冤。我们只需稍微地进行一下角色转换,就可以窥见这首怀古诗的真实含义,著名昆曲《长生殿》的作者洪昇,自认演出成功(功劳大),在庆祝演出时被皇上处罚,他本人认为自己像马援一样蒙受了不白之冤,在冷静思索后,萌生的归隐山林的想法。事实上洪昇也正是沿着这条轨迹走下的,“长生殿案件”后,洪昇曾短暂逃禅,后携家小回到杭州,并隐居在孤山角下的稗畦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