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世凯 |
分类: 民国·那些人、物、事儿 |
1914
“郊天祀典越成周,监制玉冠十二旒;黄土沈沈铺辇道,行人遮蔽四牌楼。”这四句诗乃民国初年参议院议员刘成禺所作,出自《洪宪纪事诗》,说的是袁世凯1914
本文选自《1915,中国表情》,作者:杨红林,东方出版社
这天一大早,当夜色还未彻底退去时,地处北京老城东南的天坛已笼罩在一派肃穆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许多不知内情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天正阳门至天安门之间的南北大路已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所有途经此处的行人均不得不由正阳门左右两门进出。而从新华门到天坛一路则全部黄土垫道,沿途都有警察守卫,正阳门和天桥两旁的流动摊贩也早已被赶走,每家商户门前都悬挂着中华民国国旗。至于天坛周围,更是部署了上千名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们都在高度戒备中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
天坛祭天在数百年间都是明、清王朝最重要的官方祀典,因此在1911
早在1913
接到命令后,负责具体实施的内务部不敢怠慢。在总长朱启钤等人的操持下,内务部及专门设立的礼制馆按照复古基调对祭服、祭礼、祭品等事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所制定的祭礼与清代圜丘祭天之礼相比,既有变革也有删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消美、英等西方友邦的疑虑,负责筹办祭天典礼的内务总长朱启钤还特地向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进行了一番解释:“忽视祭天,对民国政府来说是有危险的。全国农民根据阴历查看有关播种、收获以及其他农事的仪式。如果废除现在政府已经确定要举行的冬至祭天典礼,而跟着来一个荒年或大歉收,全国人民定要责难政府的。”他还不厌其烦地保证:“我们将修改典礼,使它适合民国的体制。我自己正在为参加典礼的人设计一种特别的礼服,祭乐和祝文也将稍有变更。”
对于有关部门的准备工作,袁世凯总体上还是非常满意的。到1914年12
对于即将进行的祭天大典,袁大总统格外重视。根据礼制规定,从1914
万事俱备,只等着1914
据目击者事后的讲述,当天六点钟光景,随着路旁士兵们的一阵骚动,只见袁大总统乘坐装甲汽车由中南海总统府驶出,随后在天坛南门外换乘双套马的朱金轿车,抵达昭亨门外时再换乘竹椅显轿,在朱启钤等人的引导下前呼后拥地来到祭坛前。按照事先安排,大总统进入临时搭建的帐篷内换上复古风格的祭天大礼服,然后接过司祀官进呈的祝版审查后署名。祝版上写着古意十足的祭天祝文:“中华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总统袁世凯代表国民敢昭告于上天曰:惟天降鉴,集命于民,精爽式凭,视听不远。时维冬至,六气滋生,式遵彝典,慎修礼物。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祗荐洁诚。尚飨。”之后,大总统按照大礼官的指引走出帐篷,在祈年殿之南圜丘前的台阶上率领文武百官依次站好。
接下来的场面,当时有一位美国摄影师为后人留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如今已成为见证这一幕历史的经典影像。摄影师名叫约翰·萨布鲁姆(John
从照片可以看出,当天,天坛内外修葺一新。圜丘周围每个栏杆旁都站着身穿制服、手持长矛的士兵,道路两旁有众多身穿长袍、手持仿古乐器的乐师,出席仪式的大小官员们也全都穿着祭祀的长袍。
仪式开始后,袁世凯从南面登上圜丘的第二层朝北站定,待篝火点起,他按照祭祀官的口令深深鞠躬四次,文武百官也跟着一起鞠躬,同时盛有兽血和兽毛的盘子被端上了祭坛。敬献了丝绸之后,袁世凯就跪在了圜丘第一层。献祭肉的音乐奏起,兽血兽毛马上被撤走,一盅热汤送到了袁世凯手中;击鼓奏乐,接着司祀官念颂祝文,乐声中有人翩翩起舞,袁世凯则举酒敬天。每篇祝文读完袁世凯就朝祭坛磕四个头,文武百官也跟着一起磕头。
最后伴着庄严的音乐,祝文牌位、丝绸、酒和谷物等祭品被一起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仪式随之结束,这时已是上午8
不管当时袁世凯祭天究竟出于何种考虑,但这一举动显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至于在不久后,舆论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他是为复辟帝制作准备。例如著名的德国籍汉学家、传教士卫礼贤后来就指责道:“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