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同性恋者“越来越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往同性恋者处于整个社会高度污名化的情况下,他们更深地“隐藏”自己,所以人们能够看到的同性恋者非常少,而现在,社会较宽容了,同性恋亚文化运动很活跃了,更多同性恋者开始走出来,面向公众,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同性恋者多了。另一种可能是,当同性恋长期被污名化的时候,更多的人受社会压力的影响,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性倾向,认识到了也没有勇气面对,所以只是“潜在”的同性恋者。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识到,并且勇敢面对自己的性倾向,所以公众看到的同性恋就“多了”。
一项研究显示,无论一个社会对同性恋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同性恋都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国外有研究显示,即使在一对同性恋者组成的家庭中,他们收养的孩子整天和他们的同性恋“父母”待在一起,成年后也只有少数人是同性恋者。何况,绝大多数孩子只是面对社会中非常少的同性恋者。不要把心思放在孩子未来的性倾向上,要把心思放在如何使他成为快乐、积极、健康的人上。
■
不知道这位女孩子是怎样“太像男孩子”了。可能只是我们对于性别气质过于敏感和担心了。其实孩子从来不缺少应该如何“像”自己那个性别的教育,所有的同学都在对他们进行着这样的教育。所以如果还“教育”不好,我们再怎么谈估计也没用。不同性别气质的人,都会有人爱的。女孩子“太像男孩子”,完全不用担心找对象的问题。
■
首先,责怪一个刚读初二的男孩子缺少“男子汉气概”,这背后体现出一种“男性气概焦虑”。我们担心男人不像男人了,我们觉得男孩子需要被“拯救”了,我们害怕他们“变成”同性恋了。但是,可能他们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长辈们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在成长期,“男子汉气概”还需要时间来“成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一切都会自然地如人所愿。其次,“男子汉气概”就一定是有益于青少年的吗?对此,笔者已经在许多章节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了。简单一句话:性别气质兼性的人,是最理想的。
★李银河作序盛赞:“破解学校与家庭性教育困局的力作。”
★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首部倡导学校讲同性恋的书。
★★★★★★★★★★★★东方好书榜★★★★★★★★★★★★
1、《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2、《孔子与性文化》
3、《德龄公主回忆录》 慈禧贴身女官真实披露慈禧鲜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太后亲述“宫斗”“夺权”手段;解密老佛爷与光绪皇帝、皇后的真实关系
4、《性权与性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