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记住的送别


标签:
谈古入境怀旧 |
分类: 情感世界 |
前日偶尔翻得《宋词鉴赏》,看到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上片是这样写的: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谢,琐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依我的理解,芳尘,按照不成文法的规定,应该是年轻而貌美的女性引起的。则另一方,也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应该是男性(作者就是男性)。芳,特指女子年方十八,豆蔻年华,浑身上下散发出清香沁人的青春气息。尘,是指该女子乘坐马拉轿车快速驶离,长亭上,古道边,马蹄嘚嘚,车轮咕咕,沙土砾石的驿道上卷起阵阵尘埃。目送,则表示离别之后男方并没有立即转身而去,而是长久地伫立在路边,痴痴的呆望,何以会这样呢?显然是舍不得。舍不得,意味着有痴迷,有苦恋,但也有希冀,甚至有幻想,“目送芳尘”所写的意境就是想长久的相聚而最终不能如愿,心情是怅惘的。
我很喜欢这样的意境。人生旅途中有许多境,可以说有无限的境。引起我们心情波动的境无非有两类,一类是因符合心愿而欢乐,一类是因不符合心愿而愁苦。按人之常情,大家都会选择欢乐而远离愁苦吧,理论上讲,应该是这样,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这样清一色,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们就拿相聚和离别为例说事吧。“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说的是两人终日相守,耳鬓厮磨,是乐;南朝江淹《别赋》所写的是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离情别绪,是苦,按照常情人们都会取前者而舍后者吧?可是那些出征的将士、仕任的官员、求学的游子、经商的贾客,客观情况大都不允许他们这样取舍。再说了,就境而言,长年面对,终日厮守,柴米油盐,就一定好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吗?至少我觉得,不是这样。
从情感的深度看,显然,柴米油盐远不如执手相看泪眼深蕴。从情感的审美价值看,当时过境迁,回首往事,想到某时某地曾经执手相看泪眼,心中因有此珍藏而聊以自慰啊。
但目送芳尘去,情感的炽热程度是低于执手相看泪眼的,然而它也是一好意境,怅惘的,幽远的,深邃的,也就同样值得人们吟咏体味。
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因为他是亚圣人啊,大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存活于天地之间,想必遇到某种机缘,怕不能不动心。无论是良缘还是孽缘,可意的,甚至说非常可意的,闯入目中,然而经不住好事多磨,时光东逝水,不久丽人别去,于是乎目送芳尘去,以致惆怅发呆,前面说过,这是一种珍贵的境,也可以说并不容易得到,所以珍藏于心也是理所应当。
写的这里,也许有人会犯搜隐之病,就是想知道我的所藏都有什么。当然有,诸多相送同学、亲友、妻儿的景象如过眼烟云,想搜寻清晰的影子也难了,因为这是一般的柴米油盐的相送,是多方面明确的。而“但目送芳尘去”是不明确的,送后你会怎么样,她又会怎么样,都是未知数。这种诗意的离别相送对我而言有幸经历过一次。
三十年前,一九八二年春天,我和F君在地区教育学院的培训班里邂逅,她算得上可人的女子。两颗年轻的心擦出了火花。可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不更事啊!由于其它不可抗争的缘故,学习还没结束,我就被迫离开她返回了原单位。人言可畏,我沮丧失落,加之她书信了无,在情感脆弱之际没有挺住,我很快作了新的选择。万没想到,在一个暮色四沉的傍晚,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结业后,她径直坐长途班车,山路险峻颠簸了近九个小时,来到我工作的小山城。突然造访,是喜是忧,我百感交集。是夜,我们虽没有“执手相看泪眼”,但当我告诉了我最终的决定后,她才“竟无语凝噎”。
第二天天色微明,我送她来到山城长途汽车站,搭乘一天只有一趟的客车返程。在淡淡的晨雾中,看着她的背影踱进车厢,挥手,目送着客车上路,再挥手,路上扬起的尘灰遮挡了我的视线。心中是有些怅惘凄凉,这是货真价实的目送芳尘去,比之贺方回,怕也无愧色吧。
人生,寿限难超过百岁,能有几多走入诗境呢?目送芳尘去,这样的经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如果曾经目送芳尘,就要珍惜这种经历。有人也许会说,回忆这些是不现实的,反而自寻烦恼。我的想法与此相悖,人一生只在尘世间走此一遭,难免有情,一旦有情,就应该把情安放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地方不少,“但目送芳尘去”总是其中一个值得另眼相看的。
前一篇:寻找《边城》--凤凰夜景
后一篇:人生自古长恨酒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