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设计

分类: 特色教案 |
【教材分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所写的一篇散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述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爱和敬重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本文叙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老信客因私裁客户的一条红绸而失信于人,他自感“名誉糟蹋”而寻求年轻人;年轻人因最终不好回绝而当了第二代信客。他铭记老人的话,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最终受到了人们的敬重。作者为他们立传,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文章将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信客职业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快速阅读、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分析信客的职业特点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信客诚信无私、恪尽职守、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和优秀品格,懂得关爱和敬重平凡而伟大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信客所走之路的“危难”“凶险”,懂得他为何没有坚持一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王顺友的颁奖视频。
教师讲述:王顺友是一位乡间邮递员,20年来他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6圈。每年他要投送的报纸就达8000多份,其它的物件也是不计其数,但投送正确率却是100%。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书写了一段邮政史上的传奇,感动了全中国。
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乡村还比较落后,没有普及邮政业务,城乡之间的通讯就需要专人担当,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那么,信客与邮递员有何区别?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去感受信客的苦涩人生。
二、预习检查,初识信客
1、什么是信客?
2、信客主要做些什么工作?
3、文中写了几个信客?重点写了哪个信客?
4、年轻的信客开始的时候是否愿意做信客?
5、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
三、情境创设,走近信客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记者(教师饰)来到信客所在的乡村(教室),现场采访乡邻和信客本人(学生饰)。
采访主题:年轻信客坚持了二三十年,为何突然不干了?
采访结果:乡邻们认为信客未坚持一生的原因主要是他常年跋山涉水,工作劳苦;收入微薄,生活困苦;常犯胃病和风湿病,身体疾苦。信客本人只是说这条路越来越“危难”,越来越“凶险”,不愿多说,似乎有难言之隐。
三、品读感悟,直面信客
1、抓住 “危难”、“凶险”两词,结合信客帮家属料理后事和送信造诬陷两件事进行品读赏析,感知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善良大度、无私奉献。
2、教师小结:信客尽管饱受职业病的困扰,但是他任劳任怨;尽管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但是他洁身自好、恪守诚信;尽管有时还要能蒙受无端的猜疑、诬陷和欺凌,但是他默默忍受、以德报怨。“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信客很平凡,可他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服务,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这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怎不叫人动容?像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
四、拓展延伸,回望信客
1、信客已去,假如你也是前来吊唁中的一员,你想对信客说点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你现在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余秋雨的名作《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