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最新解释】

标签:
《红楼梦》文化校园 |
鲁迅《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最新解释】
第一首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第二首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写作时间】
《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
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是夫妇。
【我的看法】:
【聚义】二字,来自《水浒传》晁盖的【聚义厅】,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主旨的大旗。
【群雄】二字,来自【梁山好汉】108将。属于【起义军】。
鲁迅借用《水浒传》【聚义群雄】,比喻【井冈山工农红军】--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飞将军等三万红军英雄。他们是改写中国历史的【真正--聚义群雄】。
下面解释第一首。
第一句,大江日夜向东流,
类似: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鲁迅用【大江日夜向东流】,比喻【工农革命】,势不可挡,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永远前进。
第二句,聚义群雄又远游。
【聚义群雄】指【工农红军】,他们反对蒋介石,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工农翻身做主人】,类似【梁山好汉】108将,属于【起义军】。要【替天行道】,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远游】指毛泽东实行的【游击战】。
在【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进行【游击战】。我说不清楚,网上有详细介绍,只好择录一段。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国民党军对红军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率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于1931年4月1日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企图包围并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南。苏区中央局经过反复讨论,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将主力南移至广昌、宁都、石城地区,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国民党军在红军游击战袭扰下,行动缓慢。4月23日,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转至龙冈、东固地区隐蔽集结。5月16日,红军突然发起攻击。5月31日,攻克福建建宁城。15天内,红军连打五次胜仗,【自西向东横扫七百里】,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鲁迅写作时间: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
正是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
这才是写作的【历史背景】。红军【自西向东横扫七百里】,就是【远游】的说明。
再附录一张【红军远游】的路线图:
【红色箭头】,是红军从【江西】到【福建】的【远游】路线图。一共【横扫七百里】。
第三句,六代绮罗成旧梦,
【六代】:南朝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故称六代。绮(q)罗:轻软的丝织品,这里指人们衣着讲究,形容都市繁华。(择自网上)
【成旧梦】:蒋介石还想统治中国,做【六代】皇帝的【旧梦】,不可能实现。
第四句,石头城上月如钩。
【石头城】:南京旧称,故址在西石头山后,临江。(网上)
【月如钩】:人间一代接一代,不断变化前进。月亮却依旧如故。
以上是我的【最新解释】。
供大家鉴定。
第二首解释,以后再说。
2022-7-4日,星期一
宝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