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
怀宁县小市镇平坦小学 汪中华
《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已经看了几篇课例,由最初的疑惑到现在的肯定、激动,甚至相见很晚。这样的书,如果我早点遇见是不是更好呢?
干老师的课注重预习,预习的题目不多,却精、细。比如今天看的《山居秋暝》课例,预习作业有两课,从《七律·长征》开始,这一课预习题有四题,第一题重点在了解全诗的主旨和结构,第二题对对子,第三题抓住关键字“腾”提问,第四题给《山居秋暝》填对子,这是对第二题的延续。《山居秋暝》一诗的预习,干老师给了词语解释,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预习题也有四题。第一题提醒学生朗读,几种境界的详细描述,不仅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也有依据可依。第二题要求学生用铅笔翻译这首诗,提醒学生翻译时候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把不懂的字、词、句抄在翻译下面,从每一个字的理解到抄写不懂的在某个地方,干老师都交代的清清楚楚。第三题,分别从提炼关键词、诗句分析(找景物词、整体感觉)、“空山”辨析、末两句辩论(春景好还是秋景好、留在此处好还是归去好)、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资料四个角度出题。这又能看出干老师的预习题确确实实不是泛化。但看这些预习题,你都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定是在进行头脑风暴,思维、语言、审美都在不停地律动。
如果每一个学生这一题认真预习了,老师上课绝对很轻松。果不其然,干老师上课的大致环节就是针对这些预习题和学生讨论,在文本里出生入死,再跳出文本看人生。当我看到干老师教学《七律·长征》问的那么细,我不禁担心、紧张起来:一般导入不是5分钟吗?干老师上了18分钟,今天的主课《山居秋暝》怎么上得完啊。我不禁替干老师捏起汗来。看干老师按时按质上完《山居秋暝》,我再一次被学生的预习效果震撼到了。
看完整个案例,我才恍然大悟,干老师出对对子的预习题不仅是因为学生在这个练习上全是错的,而是要完成诗句的精确理解,引进律诗四联知识,能完成对整诗的结构性把握。
对于“空山空在哪里”的思考,干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五步走,第一步,学生发表个人初步见解。第二步,老师出示诗歌的结构图,在复述全文主要内容,干老师继续讲解,反而卖了个关子。第三步,老师请学生欣赏几幅山水画,最后一幅画落在齐白石的一张写有“空”字的虾趣图上了,学生看到每一幅画里的内容都不是空的。第四步,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每一联诗给读者的整体感觉,并提炼关键词板书。第五步,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至此,学生才懵懂明白,心“空”是针对烦心的官场事而言,心“空”,则万事万物皆“空”。
学生在思辨型的课堂上,神采飞扬,思维张扬,得益于干老师出的题目好,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老师引导有方,学生才能触及禅的韵味
“一句话,好的语文素养和令人惊奇的思想,都是教师教导出来的,同时也是自己大量阅读积淀出来的”。
10.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叙事
怀宁县小市镇平坦小学 汪中华
今天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
第一板块,板书课题,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上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先说从课题中能提取到什么信息,这与前面一篇课文《古诗三首》课后习题之一“从三首古诗题目中提取信息”相呼应,是对前一种学习方法的延伸、巩固、应用。接下来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少年指的是多少岁?”“当时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少年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唯独没有学生针对“说”提问。我告诉学生少年的年龄一般指的是11——17岁,学生很惊讶,也很骄傲自己已经迈入少年的行列,少年的普遍特点“叛逆、充满活力、正在发育”等等从学生嘴里拓宽而出,我们师生提炼出“自主、活力、朝气”等关键词,借助资料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中国“贫穷、蒙昧、弱小”等现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人悲观失望,卖国求荣,梁启超却觉得我们的中国不是“老大中国”,不是“东亚病夫”,而是“少年中国”,是充满自主的“少年中国”,充满活力的“少年中国”,充满朝气的“少年中国”,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由来。我出示“说”的几种解释,有了写作背景的介绍铺垫,学生很快体会到“说”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是发表主张的意思。
第二板块,学习第二节。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这里应该提出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大致了解本节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步,分层。学生很快分出两层来了。总共两句,一句一层。我用关联词“因为……所以”引读本段句子。第三步,运用组词等方法说说每一句的意思。第四步,学生读句子谈发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句里都有‘少年……则国……’”这些发现很表面,对于作者写作逻辑,学生没有发现,这也不怪他们,如果我在引读的时候,对“智、富、强”这些词强调读,学生也许会有更深入的体悟。第五步,学生选择如果只能留一句,你会留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留的大多数是最后一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为这是最理想的结果。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忽视了最基本的“少年智”,只有少年充满智慧,国家才充满智慧。这不是也反映了孩子们的好高骛远心理?有理想,而对实现理想的基本工具、基础智慧忽视甚至鄙视?第六步,想想第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第七步,齐诵。第八步,生活中有这样的少年吗?光是七步教学步骤,学生就已经将第一节背的差不多了。在读中理解、思辨、体会写作的意图,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络。
第三板块,教学第三节。第一步,老师带领学生读,因为这一节生僻字比较多,比较多的句子读起来比较拗口。老师带完三遍,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自己朗读。第二步,借助注释,同桌朗读,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交流的时候,同桌一人半句说意思,正好二十个同学说完,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大部分同学都参与了说、思的过程。第三板块,也给分节分两层。这一次分层,由于时间有点赶,更多的是我在学生说意思后,没有集中出示本节意思,或者是学生没有自己整体练说本节的意思,导致学生分层没有分出来。同时我引导也不到位。第四步,学生圈画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圈完事物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五步,学生谈谈读前面七句话的发现。每句八字,每句话都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少年中国的发展前景,每一种事物都刚开始的状态,押“ang”韵……这些发现都来自于学生多读。第六步,说说作者写本节的意图。第七步,带着理解学生齐诵本节。
第四板块,教学第三节。第一步,学生顺着第三节,给课文写结尾。第二步,学生朗读第三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第三步,讨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后,齐读全文,结课。
再次告诫自己,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少说废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