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珠玉》调式解析

(2025-06-01 09:25:49)
标签:

歌手

乐评

调性

互换

借用

分类: 鸭绒篇

《珠玉》调式解析

鸭绒25

2025531

 

516日,周五,《歌手2025》开播。由新生代歌手单依纯演唱的《珠玉》获得第一期竞演排名第一,立即引起全网热议。

《珠玉》由李聪作词,鱼椒盐(真名余昭源)作曲,常石磊编配并制作。6/8拍,简谱记谱为F大调,实际调性是d小调。因为调式主音是D,不是F。由于这是首新歌(515日正式发行),除了演唱部分,大量乐评对歌曲的音乐创作手法和编配技巧津津乐道。其中,最集中的焦点是对该曲调式的评论和解释。一时之间,“多利亚调式(Dorian Mode)”这一音乐术语充斥网络。《珠玉》被冠上了多利亚调式的一个范本,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审美的破局之作”。

然,《珠玉》真的是多利亚调式吗?在解析之前,先花点笔墨简单脑补一下有关调式、调性的基本概念。

调式(Mode)是由特定音阶内的音所组成的音乐结构体系。它以该音阶的起始音为主音,其它的音则倾向于它。这里所说的“调式”,仅限于欧洲传统音乐的七声音阶范畴之内,不涵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五声音阶调式和民族调式。

16世纪是音乐调式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音乐,可以被称为调式音乐(Modal Music;之后的音乐,则是调性音乐(Tonal Music。调式音乐和调性音乐都是以自然音阶为排列基础,在音阶的各个音级上建立调式模样。所谓自然音阶,是指没有变化音的音阶。在钢琴上,就是全部由白键组成的音阶。自然音阶有7个音级,分别是,DoReMiFaSolLaSi。每一个音级都可以当作主音,建立一个各音之间有固定音程关系的调式音阶。在这种调式音阶上所产生的音乐结构形式,即为调式

16世纪之前,七个音级就有七个基本调式。以钢琴上的中央CDo开始,依次分别可以建立伊奥尼亚(Ionian)、多利亚(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利底亚(Lydian)、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爱奥尼亚(Aeolian),和洛克里亚(Locrian)这七个调式。由于那时的欧洲社会受教会管制,音乐基本服务于教会圣咏,因此,这些调式也被称为“教会调式(Church Modes)”、“中古调式(Medieval Modes)”,或“格里高利调式(Gregorian Modes)”。多利亚调式就是主音建立在自然音阶Re级上的一种教会调式。

16世纪之后,调式音乐逐步向调性音乐发展。通过从复调音乐(Polyphony)向主调音乐(Homophony)的过度,慢慢形成了以功能性为主的大、小调音乐结构体系。也就是以在调式音阶的主音上建立的三和弦为区分,将众多的教会调式简化为大、小两种调式。同样以钢琴上的中央CDo开始,可以建立一个大调音阶(Major Scale;从La开始,可以建立一个小调音阶(Minor Scale。在大调音阶的主音Do上建立的三和弦是大三和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音乐结构被称为“大调式(Major)”;在小调音阶主音La上建立的三和弦是小三和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音乐结构被称为“小调式(Minor)”。这就有了在听感色彩上,“大调明快,小调忧郁”的说法。当然,大、小调音阶的排序并不只限于从自然音阶的DoLa上开始。它们可以从音阶的任何一个音级上开始,只要音阶内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符合Do自然大调音阶或La自然小调音阶所固定下来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音高不同的音阶调性(Tonality)。这也是为什么大、小调音乐体系被称为“调性音乐”的原因。调性既包含了我们平常所说的音高不同的“调(Key)”,也包含了基于音阶结构所定义的“调式(Mode)”。

回到主题。教会调式在18世纪之后就日渐式微,被大、小调体系所取代。那么,为什么网上的乐评人要拿已经被废弃的教会“多利亚调式”来惊叹《珠玉》的创作手法呢?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因为d小调的主音是建立在自然音阶的Re级上,而多利亚调式的主音也是在Re级上。理所当然,d小调就应该等同于多利亚调式。

这种说法,如果不是在故弄玄虚,就是对多利亚调式一知半解。不错,在d音上建立的小调式一定是d小调,但d小调却不一定是多利亚调式。它也有可能是古典大、小调体系中的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这三种调式的任何一种。是不是多利亚调式,取决于这个小调音阶中的第6级音和主音的关系是不是大六度。这个大六度的6级音,也被称作是“多利亚调式的特征音”,是衡量是否是多利亚调式的唯一依据。

从《珠玉》歌曲F大调的记谱来看,凡该调式音阶中的B音必须降半音。而这个降B音,在d小调的音阶中正是第6级音。它和主音d的关系是小六度关系。纵观全曲,除了在副歌段落尾部有一个在装饰音中出现的非常短暂的还原B以外,旋律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大六度的还原B。既然没有还原B这个大六度的特征音,又如何判定《珠玉》是多利亚调式呢?因此,《珠玉》的调式应为自然小调式,而非多利亚调式。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乐评人要给《珠玉》安上多利亚调式的帽子呢?主要原因,恐怕是由于这首歌的听感有点奇幻飘渺,无法简单套用大、小调模式。次要原因,则是缺少对现代和声色彩性和弦应用的了解,思路还是局限在调性和声的功能性框架里。既然不像大、小调式,那就一定是别的什么调式。

虽然,《珠玉》是d小调的自然调式,但它在乐句中多次使用了调式互换(Modal Interchange)的音乐技巧。在主音d的小三和弦中,通过升高三音F将其变成大三和弦,改变了调式色彩。有的乐评将它说成是“离调Transient Modulation)”。这也不对。离调是改变主音位置的临时性转调,而调式互换却是在主音不变的前提下造成大、小调互换。如果不了解这点,就有可能在听感上对大、小调的判断出现迷失,导致希望从其它调式上去寻找答案。比如,教会调式,或民族五声调式(Pentatonic Mode)等。因此,也有人将《珠玉》归类为多利亚调式和中国五声商调(ReMiSolLaDo)加清角(Fa)的混合调式。其实,这也是张冠李戴的生搬硬套。在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谈混合调式,不仅会造成对大、小调音乐结构的怀疑,也无法从调式音乐的教会调式中找到答案。

也有人说,虽然,在《珠玉》的旋律中没有出现那个大六度的特征音,但在和弦的配置中,有i-IV的进行。而这个从1级小三和弦到4级大三和弦的进行,就出现了那个还原B的大六度多利亚调式特征音。

这种说法也是是是而非。在调式音乐中,旋律音才是判断调式的主要依据。这是因为旋律音是建立在调式音阶上的。而和弦作为和声的基础材料,用它配置旋律时常取决于创作者的个人意愿。配置并无定式,选择可以多样。如果常石磊在编配中不使用i-IV 的和弦进行,而改用d自然小调的i-iv进行(小三和弦到小三和弦),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话,又到哪里去找这个大六度的还原B呢?所以,以和弦来确定调式并不适用于教会调式。

其实,这个i-IV的和弦进行依然是前面说的大、小调的调式互换。这种用调外和弦来替代调内和弦的方法在和声学上被称为借用和弦(Borrowed Chord。它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强化调性功能,而是增加和声的变化和听觉色彩。它不仅不会巩固调式,反而会模糊调式,甚至掩盖调式。

通过以上解析,可以得出的结论,《珠玉》并不是多利亚调式,而是在自然小调的框架里运用了调式互换,和借用调外和弦的技法。

20世纪末可以说是现代流行音乐的爆发期。古典音乐的大、小调体系趋向融合,主调音乐的和声功能性作用逐渐减弱。音乐结构更具多样化,和声编配更具色彩化。《珠玉》可以算是一个新颖的尝试。

 

《珠玉》调式解析
单依纯516日在《歌手2025》第一期竞演时演唱的《珠玉》现场直播截图

 

《珠玉》调式解析
单依纯515日发行的《珠玉》单曲录音版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