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虚负(十四)
(2022-08-24 12:43:27)
标签:
小说连载青春虚负前线 |
分类: 渭河篇 |
青春虚负(十四)
潘渭河
2022年8月8日
夏云涛是星辰中学68届高中生,出生于一个小业主的家庭。在学校里学习很努力。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他将参加高考,然后参加工作,度过他理想的一生。
1966年6月的一个晚上,广播里传来了废除高考制度的消息。那时,夏云涛正在教室里晚自修。他看到同学们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把书本扔在一边,像潮水一样从教学大楼里涌出。
对夏云涛来说,这一幕意味着,他原来所依赖的,可以摆脱他不那么根红苗正出身的知识、学历、成绩已对他不再具有意义。他必须找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他的自我价值。
于是,他串联了7位同学,成立了一个红卫兵战斗队。他作为战斗队的队长,抄过牛鬼蛇神的家,也在学校的批斗会上,慷慨激昂地声讨过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
在那段风起云涌的日日夜夜里,他把最高指示背得滚瓜烂熟。学会着运用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理论来批判资产阶级,包括批判学校里的教师、校领导,以及社会上的四类分子。
他的社会政治理念逐渐成形。他在笔记本上逐日写下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有笔记本。在笔记本上抄写各种学习文件,记录自己斗私批修的日常反省,也留下自己做好人好事的感想。笔记本实际上就是日记本。
夏云涛把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区别概括为,在政治上,拒绝和抵制封资修和传统文化的那一套;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坚决抵制物质剌激和包产到户。
夏云涛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像野地上的一棵小苗,沐浴着风风雨雨成长起来。他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追求有了一个明晰的轮廓。那就是在这个急风骤雨的革命运动中,让自己成为新的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推动者和捍卫者。
夏云涛认为自己虽然不是红五类,但也不是被批判,被打倒,被专政的对象。他是属于这个新的社会政治、经济体系所要争取的对象。他的个人前途,取决于他在运动中的站位和表现。他尝试着用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专属语汇,解释他面临的陌生世界,描绘他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图景。
1968年夏天,经历了两年文革的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彻底地瘫痪。陷在内乱之中而感觉疲倦了的中学红卫兵,迫切地需要寻找一条出路。
恰好在这时,中苏关系趋于紧张。这就像是一颗火种,在红卫兵的队伍中,燃起了激情的火焰。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给那些茫然失焦的红卫兵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表现舞台。
夏云涛意识到,继续革命,就是要不断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革命目标。北国边陲,正是需要红卫兵大显身手的地方。于是,他在红卫兵战斗队中提出,要做到誓死捍卫,四个无限,就应该到中苏边境去,把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红旗,插到反帝反修的最前线。
他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其他红卫兵战友的响应。他们积极报名到北疆去屯垦戍边。
1968年8月,星辰中学的季惠群、李春生,和夏云涛三位学生得到批准,参加了北疆生产建设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