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虚负(十一)
(2022-08-18 12:37:57)
标签:
小说连载青春虚负蒸屉 |
分类: 渭河篇 |
青春虚负(十一)
潘渭河
2022年7月28日
院子的地面上,满地都是秸秆叶。西侧的一口菜窖,露着大口,还没有上盖。
穿过院子,上了两层台阶,进了屋门就是厨房。厨房火炉的炉膛与一面隔墙相连通。炉子刚刚熄了火,隔墙仍然滚烫滚烫的。让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暖气。
厨房的灶台边上,还堆放着一摞没有刷洗的碗。看样子是刚刚吃完饭。
季惠群笑呵呵地说:“孙师傅,刚吃完饭吧。晚上弄得是什么好吃的呀?”
孙本良不语。走近灶台边,掀开了灶台上大铁锅的锅盖。
季惠群和李素燕忙伸过头去。只见大铁锅里有半锅的水,水上搁着一个竹片制的蒸屉,蒸屉上还剩着几个没有吃完的土豆。
“啊……”季惠群和李素燕都禁不住轻轻地叫了一声。
季惠群随即问道:“土豆这样蒸熟了吃,又没有什么味道。你们怎么吃得下去呀?”
孙本良解释说:“吃得时候搁点盐,既当饭又当菜了。”
然后,孙本良盖上锅盖,请两位知青往里屋走。
出了厨房,就是一个堂间。堂间上有个火炕。只见两个年岁尚幼的男孩,正在炕上玩扑克。
再往里走,就是孙本良家的主卧了。14平方米大小。靠着隔墙,也是一个大火炕。炕南边的窗户边上,放着一张方形的白木炕桌。
看见知青进了屋子,孙妻赶紧请知青炕上坐。她把桌子抹了抹,就往厨房去了。
孙本良从北墙边,移过一张裸木制作的长条凳子靠在炕边坐下。然后,和两位知青唠起了家常。
“你们从南方来到这,吃得惯吗?”
季惠群说:“开始有点不习惯。现在也适应了。”接着,季惠群反问说,“孙师傅,你是从哪里来到这的呀?来了有多少年?”
孙本良回答说:“我是从河北来的。60年过来的。有7、8年的时间了。”
李素燕插话说:“你当年也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来的吗?”
孙本良没有立即作答,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我怎么比得上你们呀。那个时候我们来,可没有什么国家号召,是自己来的。对了。我是盲流。自说自话过来的。”
李素燕没有听懂孙本良说的意思,问:“什么是盲流?”
孙本良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说:“盲流,就是没有户口。我们这个农场,除了退伍军人之外,这些老职工都是盲流。到现在也没有户口。我们那个时候来到这边,是逃荒过来的……”
“逃荒过来的?”季惠群惊讶地打断了孙本良的话,问,“你为什么要逃荒呢?你就在河北好好种地不行吗?”
在季惠群的心目中,逃荒只有在旧社会才存在。新社会怎么会有逃荒呢?
孙本良放慢了说话的语速,慢慢解释说,59、60那两年,河北连续发大水。庄稼都给水淹了。农地绝收。如果不逃荒,在家乡就会被饿死。
季惠群对孙本良说的话,将信将疑,继续问道:“那你的家乡,真有人饿死吗?”
孙本良缓缓地回答说:“有啊。还不少呢。”孙本良的声音有些压抑。
这个话,让季惠群感到心悸。解放了,还有人饿死?这根本不符合季惠群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所形成的固有观念。
她不想再继续这样的话题了。于是,季惠群把话题转到了孩子身上。
说了一阵子话之后,看看天色已晚,季慧群和李素燕便起身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