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广西春游:兴安

标签:
兴安灵渠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游记 |
分类: 旅游自驾 |
到过友谊关,了了一个多年的心愿,下一步将开始返程的进程。
告别镇南关,驱车沿来路返回,路过南宁没有停留(因为都曾来过),直接穿城而过,至来宾住了一晚,顺便看了看来宾的市貌和红水河。次日,继续向下一个目标进发。其时,天气不是很好,能见度也差,尤其是柳州到桂林间的高速全程施工限速,路况比较差,车走得不爽,没能好好享受到广西这一路的山水美景。路过桂林,老伴说以前来过就不停留吧,所以继续往北,选择在兴安落脚。
兴安隶属桂林,离桂林城60多公里。关于兴安,其实我原本也不大了解,但是,提到“灵渠”却是从小就想往的地方。
一、灵渠
小时候,对于祖国古代伟大工程的知晓,最早的是长城、大运河,之后知道了都江堰,再后来就是灵渠,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真是令人佩服不已。后来,由于地缘和交通乃至工作的关系,很早就多次爬过长城、走过大运河和游览过都江堰,但与灵渠却始终只是神往之交。此次到广西春游,确定了兴安的灵渠是必去之处。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凿成通航于公元前214年。它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相连,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自秦朝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总长36.4公里,由东向西流过兴安县,全程参观显然不现实,我们选择重点游览灵渠公园。
灵渠公园位于兴安县城东边湘江之畔,是灵渠主体工程所在处。从公园南大门进入,没多远便见到一条小河,这就是灵渠。河面不宽,水流清清,周围分布着一些院落建筑,融在绿茵茵树木之中,组成恬静美丽的景色,是个休闲游玩的好地方。
公园景色如画,不过,我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认识灵渠上,想更多地了解这一伟大古代工程的巧妙之处,并试图与都江堰做个比较。为此,在公园里沿着灵渠及湘江水边走了个来回,分别见识到南渠、大小天平坝及铧嘴、陡门、泄水天平、堰坝、秦堤、桥梁等主体工程实物,当把这些工程设施的作用联系起来后,便基本明白了灵渠工程的道理,其中有不少与都江堰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可都是2000多年之前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啊。
陡门是建在渠道上用于壅高水位保障通航的辅助设施。被世界水利专家誉为“世界船闸之父”,由于南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
泄水天平是建在渠上的溢流堰,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内正常水位,以确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称泄水天平。其建筑方法与大小天平基本相同。
二、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起初,到兴安只是为了看看灵渠,在查看兴安地图时发现城里有一个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当即决定多留半天时间去瞻仰一下。
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这段历史早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
当年的战役发生在湘江,从湖南一路打过广西,其中在广西境内最为惨烈,兴安正处在这中间地段,后来是聂荣臻元帅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在兴安的狮峰上建立了这座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
烈士碑园位于兴安城西,入口大门正对着坐落在山顶上的烈士纪念碑,山脚下有一组雕塑,表现的是永垂不朽的烈士形象。从山脚登上184级台阶,即来到高高的纪念碑下,主碑碑志上记载:“纪念碑高达34米,寓意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1934年,主碑上半部分是三支合抱在一起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体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题思想,三支步枪同时也分别代表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下半部分为一圆拱形建筑,象征着一个供烈士英灵长眠安息的陵墓”。怀着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心,拉着老伴在碑下“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题字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
碑园里还建有一个“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其主体造型为红军八角帽。纪念馆内有上下两层,分苏区风云、兵临湘江、突破湘江、历史选择、精神永存五个部分,从战役的背景、经过到结局、影响,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全过程。与老伴一起认真看完展馆内容,心里沉甸甸的:革命胜利了,但红军付出的牺牲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