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广西春游:崇左

标签:
崇左德天瀑布友谊关游记杂谈 |
分类: 旅游自驾 |
崇左在百色的东南方,与越南相邻,已是祖国大陆南方的南方。选择崇左作为下一个目的地,一是因为那里有个著名的德天跨国大瀑布,老伴没去过;二是因为那里有我此次南下的终极目标:友谊关。
从百色出发,先后经过广昆高速、银百高速和合那高速,然后转上国道、县道、省道,最终到达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旁的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停车场。
硕龙镇位于中越边境上,当年我曾在此住过,周围车少人少空气好,早晨起来后沿着马路散步是非常惬意的事,马路南边百多米远就是中越界河“归春河”,河中之水正是从上游约10公里处的德天瀑布流过来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镇上的宾馆客栈增多了不少,热闹多了。
一、德天跨国大瀑布
以前,景区的入口并不在硕龙镇,旅游大巴是可以直接开到瀑布附近的,如今游客只能在当前景区入口处换乘景区交通车前往瀑布景点了。
在景区售票处购好票后,搭上大巴,沿着沿边公路向西,途中多半时间公路与界河平行,之间仅隔着一道密密的铁丝网界墙,注意观察的话,一路还可看到好几个中国界碑。车行约一刻钟后即到达了瀑布景点入口处。
过了入口处的景区牌坊,随着人流向前,瀑布渐行渐近,起初观瀑的效果并不好,河边的树木和铁丝网隔离带严重影响了观看和拍照,于是不断有游客选择上游船谋求最好的观瀑效果。
乘游船看德天瀑布是个不错的选择,视野角度都很好。当年除了游船,河里还有很多越南人撑的细长的小船,会半路贴近游船向游客兜售水果和小商品,如今没了。
在岸边观看瀑布也挺美的,整个瀑布是个美丽壮观的瀑布群,胜于几天前在罗平看的九龙瀑布群。一溜瀑布中最大的是德天瀑布,宽100米,分三级瀑布,垂直高度70多米。越南的板约瀑布在界碑南边,水流分几路各自跌下,身姿倒也婀娜苗条。德天瀑布与板约瀑布相连,雨季两瀑布会融为一体,全宽达208米,这两个瀑布共同形成了亚洲第一大的跨国大瀑布。
继续往上游走,河水在丛林中流淌,有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小跌水,另是一番景色。林中小路旁竟还有个德天寺,很小,若不留神极易错过。以前,游客再往上走一般都是冲着一块老界碑而去的,好像是清朝时立的碑,旁边还有一块新中国界碑,很有意义,如今这座界碑处已不开放了。现在,人们再往上走看到的是后来新打造的德天寺广场、中越风情街和中越跨境街,还有一条上山在高处观景的游览线路,但恐高者不宜。
往回走的路平直,位置较高,一路上设有多个观景台,人少清静,不挤不闹,视野开阔,拍摄自由,都是临高观看瀑布全景的好地方。
从德天瀑布景区出来,再驾车先后经省道、县道、国道、高速等四级公路直接开进了崇左城,道路真的比当年好太多了,多年前那次乘大巴从南宁到硕龙镇用了足足大半天的时间,还颠得够呛。
左江是流经崇左的主要河流,昨天在百色住的是右江边,今天到了崇左选择住在了左江边,也算是对广西两江的亲近,或者说是对“两江红旗”的敬意吧。
二、友谊关
友谊关,我国十大名关之一,位于广西崇左凭祥市的中越边境上,之前名为睦南关,而我却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候在当年所接触到的中国地图上看到的地名是“镇南关”,这是从明朝开始就有的名称。此次广西自驾之行,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地来看看心目中的“镇南关”。
凭祥是崇左的下属市,位于崇左市区的西南方,有高速公路连通,驾车去友谊关很快很方便,中途要经过一次边防安检,不过不需要办理边境证。
友谊关为国家一类口岸,目前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供游客参观游览的则是友谊关景区。
从景区大门进入,走约200米就到达友谊关核心景点:关楼。这是一座四层的门楼建筑,高22米。底层是圆拱顶的城门,有意思的是门洞设计成内大外小。从两侧台阶登上城门,上面三层都是展厅:一层为“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文物及图片和影视;二层为中越两国领导人友好往来及中越商贸往来的图片、场景;三层为九大历史名关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影视。逐层认真看完展览,花费的时间长了点,但对镇南关的历史也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友谊关始建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初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初改为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更名为友谊关。关楼先后5次被外国侵略军占领,两度毁于战火,三度重修,现在的关楼为1957年重建。关楼拱门上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字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所题。
关楼的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现留存有1352米明代砖石城墙,两侧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站在高高的关楼上,俯视下方,北侧那座黄色的“法式楼”建于1914年,是当年“镇南关对汛分署”办公地点;南边有个关前广场,喷着喷泉的是友谊广场,隔着广场远远的便是越南的口岸。
下了关楼,走出城门,来到广场上,友谊广场上的喷泉喷洒着漂亮的水柱,西侧是友谊关口岸的联检大楼,南面是越南口岸,东边是宽敞的行车大道,国内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此与越南的公路连接,担负着繁忙的国际贸易运输任务。现在的友谊关关楼已不再是车辆通行之路,城门口进出的多是来自八方的游客。
回首观望关楼,真不愧是十大名关之一:地势险要,左右有两山依持,右边是左弼山,山上设有镇关炮台;左边为右辅山,又称金鸡山,山上建有镇北、镇中、镇南三座炮台;关楼则居中扼守要道,形成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从关楼后沿着坡路登到左弼山,山上古城墙、壕沟、瞭望台、炮台依然摆着迎战的阵势。这里是镇南关大捷遗址,山上建有几处群雕,记述着当年那场英勇无畏、浴血奋战、胜利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情景。
友谊关目前的有关介绍比较务实,回避淡化了2000多年历史中的若干事件,突出的是友谊。但历史和现实教育人们:落后要挨打,软弱要挨打,幼稚要挨打,昏庸愚蠢无远见也是要挨打的。中国国家要强盛,国防必须强大,须得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侵,践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即使是对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也要打它个四脚朝天翻白眼,方可保国家疆土永宁,人民幸福安康,友谊亦得长存。
附录:镇南关大战概述(节录自景区介绍)
镇南关大战是清朝末年中法战争中的最后一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抵抗外强侵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加紧对越南的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企图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的广西、云南,清廷应越王要求派兵援越。法国为逼清廷赔款求和,派遣远东舰队封锁台湾海峡,袭击我国台湾基隆、福建马尾,重创福建水师,攻占并炸毁我南疆国门镇南关(今友谊关)。
当此国家急难、民族存亡之际,年近七旬的退休老将冯子材主动请缨,紧急募兵赴关抗法,被众将推举为前敌主帅,统一指挥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战事。
1985年3月23日,法军再次进犯镇南关,直扑清军长墙阵地。重炮轰击下,清军伤亡惨重。在长墙即将陷落的紧急关头,冯子材率部反击,与敌展开白刃战,清将苏元春、陈嘉、王孝祺、王德榜率各路清军及时增援,几股铁流汇集山谷,冒着枪林弹雨围歼法军。
战至24日傍晚,大清军民将入侵的法国远征军驱出镇南关,歼敌2300多人,法军第二旅团司令尼格里少将在出关追击战中重伤毙命。战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直接导致了法国内阁集体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