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家医服务高质量发展?这十点说透了

分类: 穿越-博弈-佐证-人设-运营 |
如何推进家医服务高质量发展?这十点说透了
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惠民制度得到高质量发展,让签约居民真正受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转变服务模式,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的重要抓手,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新医改的重头戏,是应对健康新挑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连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桥梁。
家医签约服务是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的一项重要命题,也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
如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向好发展?经与多名乡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及签约群众交流后,笔者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01
宣传工作贯穿签约服务始终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因时因势积极引导,让签约服务优惠政策和目的意义等信息家喻户晓。比如说,疫情之下,我们就要宣传疫情防控核心知识,就要进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接种疫苗,通过这些工作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拉进与签约居民的距离,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从而为签约工作打开局面。所以说,家庭医生要明白签约服务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家庭医生的责任心和服务质量,要通过积极履约,扎实服务,赢得口碑、赢得民心。
02
明确主体责任
国家卫计委曾发声,签约服务做的主要是医疗,而不是公卫。签约服务的服务主体应该是家庭医生,可以以团队的形式签约,全专结合,也可以由医生和居民家庭签约,乡镇卫生院每季度对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奖先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与医生、护士年审挂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清理路障,打通环节,保证签约服务工作持续长期正常运转。有很多地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挂靠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之下,建议由具有管理医生、护士资质年审权限的医政股来管理,至少应介入。
03
成立县级医院专科医生技术指导团队
县级医院专科医生也要组成技术指导团队,全程为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县卫计局每年要对专科医生进行不少于2次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等内容,并对专科医生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含技术指导、明确诊断、互相沟通、下乡次数、服务内容、辖区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与评先奖优挂钩。
04
明确服务内涵
有很多的基层医生有这样的疑问,履约下去干什么?所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明确:必须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而不是单纯地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从签约居民现存的健康问题入手,开展干预、指导、建议转诊等服务,可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入手,逐步扩大到有需求、有意愿的高危人群,可以选择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属等,为其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个性化服务等特需服务,用优质的服务赢得签约居民的民心,而不是急于求成、快速覆盖。
05
出台家庭医生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指导意见
制定完善基层卫生院绩效工资政策,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积极性。切实做到“签约一个,管好一个;管好一个,满意一个”。服务好了,越来越多居民就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建议由省、市级主管部门或多部门联合出台一个家庭医生绩效工资、内部激励机制指导意见,作为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制订绩效考核方案的依据。
06
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让优质资源得以延伸
打造“互联网+”和智慧医疗运营模式,建立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平台,将县域内名医以及全科医生资源整合至一个平台上。除了疾病咨询、预约挂号等项目,还可以预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让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享受快捷、便民、高效的优质服务,以增强签约群众获得感。
07
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
签约居民最关心的是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所以要整合医疗资源,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把优质资源直接与基层签约服务挂钩,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优质技术资源保证,让居民在县域内可得到便捷的转诊服务,以提升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同度。这不仅需要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和专科医院医生之间实现业务协同,更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
08
制定配套政策,加强人才培养
家庭医生缺口较大,全科医生数量少,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制定政策,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家医签约服务不断完善提高。同时应招录更多的医务人员。
对长期服药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延处方,并将长处方、延处方所开具的非基药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允许卫生院药房代为采购,以免群众购药奔波之苦,笔者以为这一点值得去实践,去探讨。
09
合理安排、科学规划、适当降低签约率
一个乡镇卫生要负责几千户居民的健康,而家庭医生只有几名,一个医生往往要完成几千个居民的签约。他们日常还要管好门诊和住院病人,怎么可能提供更多服务?如果一味地追逐签约率,忽略服务水平,会倒逼“签而不约”现象的发生。现在人口流动性大,凡是涉及到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履约率等"率"的问题,建议都应该以辖区常住人口数为基数。
10
医务人员薪酬与履约绩效挂钩
改变基层医护薪酬制度,禁止临床医生、护士的绩效与药品收入挂钩,而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数量、签约居民满意度挂钩,以此来提高医生、护士等家庭成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的举措,破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 “重签约、轻履约”,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惠民制度得到高质量发展,让签约居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