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其光,同其尘

(2022-05-21 14:53:37)
分类: 欺心-价投

1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和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在这个俗世中,人和环境真正的和光是身体混迹于尘境,但是又不被这个环境和他人的观念所染(通过大背离大迂回抓住大趋势)。

就像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尘的精妙境界了,这也是老子清静无为的真实含义。室内放置一盏灯,灯光都会直接照遍整个房间,当多增加几盏灯时,每盏灯的光不会互相有所妨碍,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处继续遍照整个房间,这种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状态。

2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出自《道德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现在作为一个成语,和光同尘是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可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其实就是随主流,不彰显个性,无棱角。

主流无可厚非时,可说是无为而处;主流惨不忍睹时,就是随波逐流。


3和光同尘又可以理解为与世无争。 不过,这并不等于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而是人的一种向往,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和光同尘, 与世无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和别人比,一生却不弱于人,别人有的东西我不眼红,该努力还努力。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不是自己没本事。

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4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第五篇道章 [王弼本四章]》、《第十九篇德章 [王弼本五十六章]》,后来变为成语“和光同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没有特别推崇的,物(生命体)的竞争就可以避免偏向;没有特别轻贱的,物的厌弃就可以避免偏向。从王弼注的这层意思,后世对“和光同尘”的解释,引申出“与世浮沉,随波逐流而不立异”(《辞源》)的意思。现在对“和其光,同其尘”的通常的译解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诟尘”(任继愈《老子新解》),“含敛光耀,混同尘世”(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因为把“和”解释为“涵蓄”、“含敛”有增词释经之嫌,所以,我在《还吾老子》里译为“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在《老子走近青年》里进一步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

5和其光,同其尘。这两句出自《道德经》第四篇,实在是具有无上妙义,我们切不可浅浅看过,对这两句话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调和其光芒,混同于尘俗,这就是直接的依照文字表义来解的,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求同存异的状态。对于古圣经典,我们只有自己真正的到了古圣的那种境界,才会真的明白其真义,否则还都是臆测,在我们不能达到古圣境界之前,我们最要紧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冷静,既不要高推圣境,也不要凡情夺圣智。

我们先说说和其光,说到这个光,我们都应该有所体会的,室内是放置一盏灯,灯光都会直接照遍整个房间,当我们多增加几盏灯时,每盏灯的光不会互相有所妨碍,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处继续遍照整个房间,这种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用到自身的修行和作为上,会发现,这是一种极致的和谐,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正能量,不会妨碍别人的行为,不同的灯在名相上有所不同,然而汇同一处的光却是没有了任何的分别,这个和光状态,用来对本源自性进行描述是最恰当不过了。那进而讲到同其尘,修行人懂得和其光的道理,那就是明白了众生自性一如的真实意思,所谓众生同体就是我们这个本源自性没有分别,所以真正的修行也不用非得躲着世俗尘境,就在这个俗世中与人和环境真正的和光,身体混迹于尘境,但是又不被这个环境和他人的观念所染著,就像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尘的精妙境界了,这也是老子清静无为的真实含义。
6是指要适应环境,遵守天道规律,让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态势,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老子本意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后来又被引申,比喻同流合污。要解释与光同尘,就要回到原来的句子。自然在悄悄地改变着你的一生,你却永远说不出它改变了什么。老子反对的是,你刻意地去寻找他,刻意地追求它,并可以为了它牺牲你自己。老子认为,人必然是自然人,是社会人,是生活的一部分。言和光者,非随彼修持,但不攻讦,亦不赞叹之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