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和马提(上)
(2012-07-19 02:27:27)
标签:
林俊教会学校中华文明孝顺育儿 |
分类: 育儿杂感 |
马提,加国人,五十多岁了,是同在丫爸办公室的硕士学生,是丫爸唯一能经常聊天的外国人。丫丫见过他一次,他还特地蹲在地上和她打招呼。话说马提计算机本科毕业后工作过若干年,结婚离婚复婚又离婚,最终成了超级奶爸,专门在家带一儿一女。他之所以又回来上学,是因为早前工作时攒下的钱即将花光,儿女即将上大学,需要重新就业,但需要进行再教育。他不久前修完学分即宣布退学,不要硕士文凭,开始找工作了。还让丫爸帮他物色结婚对象,最好是非加拿大人,最好能移居外国,总之他就是不喜欢加国。积蓄已然见底,但他花钱大手大脚的程度让我们乍舌,难道西方人都这么潇洒吗:开着保时捷,戴着上千元的耳机,各种时尚电子设备应有尽有,想买什么买什么,眼睛都不眨一下。话说开保时捷这个麻烦劲儿,必须去厂家换机油,我们当地还没有厂家,马提要不辞辛劳开到2小时外的渥太华,当天还换不完,他把车留在那儿后为了“省钱”没有住旅店也没有打车回来,而是先坐火车再搭出租车,几天后先搭出租车再坐火车前去取车,要知道这儿的火车和出租车也不便宜。
马提在养儿育女有他的烦恼,其实可能也是所有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共同的烦恼,尤其是在西方这么开放的环境中。马提的儿子成为前妻再婚丈夫之子贩毒活动的下线,被警察审问过,但罪行不重没有深究,马提将其归罪于前妻对儿子疏于管教。女儿较听话,但沉湎于手机,马提只好将手机没收。据说这里的孩子高中时还没有吸过大麻没有过性行为的话就会被同学耻笑,这也让马提忧心忡忡。听说为了让孩子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交到素质较高的朋友,这里的家长有钱的则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没钱的则送到教会学校,估计既没钱又不想让孩子信上帝的就送到乌烟瘴气的差学校去了吧。父母不信教的也可以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孩子在其中难免会受到教义的熏陶。马提从小上的就是教会学校,但却一直不信教,是个无神论者,他说加国一半的人不信教,这也远远大于我的估计。每到周日上午看到教堂门前密集排放的车辆和街上寥寥的车流,我以为这个国家至少80%的人都信教呢!
不管怎么说,中年的马提毕竟还是有丰富的育儿经验,经常向丫爸传授,丫爸回家再转授给我。他其中有一番话让我们感触最深,大意是,生养孩子最大的回报不是今后有人养老,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们应该感谢孩子,而不是孩子感谢我们。不知道这是西方人的普遍理念,还是马提的个人体会,反正在对中华传统孝顺理念颇有微词的崇小六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养儿防老”,难道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孝顺父母吗?没有,因为子女没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出生和被养育。荧屏上生活中常听到中国的父母训斥子女时说:“我生你养你,到头来你还对我这样!”。子女要父母生他们了吗?没有,是父母自己要么自愿要么不得已而为之的,子女没有丝毫话语权,不欠父母任何东西。既然生了,当然要负责任要养。尽到父母养育责任对子女投入爱而非溺爱的,子女通常自然
会以爱来回报父母,自然会孝顺,不是因为应该孝顺而为之,而是因为爱。没有尽到父母应尽职责还要求子女孝顺的,就是无赖。没有真正去爱孩子,凭什么要求孩子以爱回报。中国传统的孝道古时候分明就是效忠皇帝的铺垫和延伸,是培养顺民的工具和法宝,为何时至今日还是绝大多数国人的信条和引以自豪的所谓中华文明?
父母的爱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对他们的爱,甚至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以说每个人自打在娘胎中孕育就在一定程度上被上天安排好了人生轨迹。看过听过太多由于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而致心理畸形甚至走上歧途的故事,最近的加国留学生林俊分尸案就是其中一个。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在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林俊自傲与自卑并存且强烈渴求同性之爱,应该与其父母离异与母生活所以缺乏安全感和男性应有的责任感息息相关。而凶手从小由祖父母养大,痛恨母亲毁了自己的一生,其扭曲变态的人格也一定多多少少和这样的经历有关联。如果可能的话,真心希望所有人在决定生下孩子之前都慎重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给其以足够的关心和关注,太轻易就制造出一个生命无形中也制造出对孩子对社会对自己潜在的巨大折磨。如果可能的话,真心希望所有人对婚姻也要同样慎重,这个决定不仅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幸福,还会在无辜的孩子身上打下永远抹不去的烙印。